福島食品解禁 毒物專家曝1隱憂:仍有風險

毒物專家顏宗海表示,福島核災中的輻射物質中,「銫-137」和「鍶-90」這2種物質的半衰期分別爲30年及29年,因此仍有風險疑慮。(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行政院今拍板福島食品正式解禁,並依循3原則、3配套把關。長庚醫院臨牀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政府把關是很重要的角色,因爲福島核災中的輻射物質中銫-137和鍶-90這半衰期分別爲30年及29年,但福島核災爆發至今才11年,因此仍有風險疑慮,不僅政府要清楚標示產品來源,民衆購買相關食品前,也要再三留意。

據《TVBS》報導,顏宗海指,所有的食安政策皆須從三面向評估,包括風險評估、風險溝通及風險管理。顏宗海說,目前對福島食品最大的疑慮,就是當中可能殘留的輻射線,因爲福島核災中的輻射物質包括碘-131、銫-134、銫-137和鍶-90,其中最具有風險隱憂的是銫-137和鍶-90,這2種物質的半衰期分別爲30年及29年,但福島核災爆發至今才11年,所以還是有風險疑慮。

顏宗海指出,目前臺灣訂定的標準是放射物質銫-134和銫-137,每公斤不能超過100貝克,「這個標準是可以接受的,但一定要持續把關、檢驗、抽驗」,尤其臺灣人很喜歡購買日本進口食品,因此政府把關相當重要,所有食品都要清楚標示來源,供民衆辨別。

顏宗海建議,民衆採買食品,最好還是以臺灣本地出產的農、漁、牧產品爲主,若真要購買進口商品,一定要再三留意產品標示,才能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