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問答070:福建新高考選擇性考試科目等級轉換分這樣算

今天是2019年5月8日,距離2019年高考還有30天!

編者按:本站教育爲高考學生家長傾情打造“高考問答”欄目,爲高三學生和家長解疑答惑。您在備考或陪考當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向我們提問。本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網友“SAN”提問:福建新高考方案裡面的選擇性考試科目等級轉換分該如何計算呢?

本站教育回覆:

福建省公佈了高考改革的具體方案,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

爲什麼要實行等級轉換賦分與怎麼進行等級轉換賦分,特別是賦分轉化原則及方式有進一步的瞭解,特將研讀的心得整理與大家分享。

在福建省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這6門選擇性考試科目中,物理、歷史這2門科目採用原始分計分,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科目則採用等級轉換賦分,等級轉換具體規則如下——

▲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原始分滿分各爲100分,以等級轉換分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

▲每科在轉換時,以30分作爲等級轉換分的賦分起點,等級轉換分滿分爲100分。

▲將每科考生的原始分從高到低劃分爲A、B、C、D、E共5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佔比例分別爲15%、35%、35%、13%和2%。

▲將A至E等5個等級內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轉換原則,分別轉換到100~86分、85~71分、70~56分、55~41分和40~30分五個分數區間,得出考生的等級轉換分。

每科計算等級轉換的考生人數即轉換基數,具體爲實際參加該科目考試的人數,不含因違紀作弊被取消該科成績的考生。

由於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這4門選擇性考試科目考生羣體不同、試卷難度不同,使得其考試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賦分,本質是等位次分數轉換,使得選考不同科目的考生的成績具有可加性,進而在總體水平上衡量考生的實力,實現在總體水平上的排序。因此,需要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等比例規則通過轉換得到等級轉換分(轉換後考生選擇性考試科目成績排隊順序不變),以解決選擇性考試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問題。

從新高考改革中把握髮展機遇

福建師範大學校長、教授 王長平

新高考改革是一項綜合性的、重大的教育改革,與高校綜合改革密切相關,高校唯有深刻解讀和思考新高考改革之“變” ,才能在新時代新要求中把握髮展新機遇。

新高考改革主要有三變

與以往的高考模式相比,新高考改革在選考科目、評價方式、錄取模式等方面做出較大調整,主要體現在三變:

選考科目變“套餐”爲“自助餐”

新的“3+1+2”高考改革方案一共有12種不同的組合方式。這種新高考模式既尊重了考生的自主選擇權,又有利於發揮學生的學習特長

招生錄取變“唯分數論”爲“兩依據、一參考”

依據教育部規定建立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明確普通本科院校招生錄取主要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即可概括爲“兩依據、一參考”的招生錄取模式,體現了人才選拔培養規律。

錄取模式變“一元選拔模式”爲“多元錄取模式”

高職院校實行分類考試,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避免與普通教育做簡單的類比和層次區分。考生可以選擇大學、大學也可以選拔考生,考生可以根據自身學業狀況發展意願有多次、多樣的選擇;大學可以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實施更科學、多元的選拔,實現學生“學”有所選、大學“教”有所選。新高考改革主動適應國家對多樣化高素質勞動者和創新人才選拔的需要,適應高等學校多樣化辦學、特色辦學的需要,有利於各級各類學校科學選拔人才。

歸根結底,新高考改革最根本也是最值得肯定的“變”,在於它撬動中學教學改革和高校綜合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方式轉變,不僅關注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成績,更關注學生的未來成長;既要求高中學校能夠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佈局育人模式,還要求高校能夠以學生髮展來綜合考慮學生錄取情況,用“教育生態系統重建”的方式讓高考新政“安全着陸”,爲學生成才、國家選才作出應有的貢獻。因此,新高考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指向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總體上是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個性培養與特長髮展,符合新時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方向

給高校帶來這些影響,有利於高校科學選才

新高考是評價體系和選拔標準的改革,破除唯分數論的積弊,爲高校全方位考察和靈活選才提供有效途徑,從而招到符合專業需求素養的,有志於在專業領域發展的學生。

有利於高校公平競爭

新的錄取模式,打破了高校身份的藩籬,高校和專業需要更多地關注質量和特色,以吸引更好的生源

有利於推進高校內涵建設

新高考改革倒逼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勢必推動高校在專業、課程、師資、管理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內涵建設,切實提高專業建設水平、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等。

給高校辦學帶來這些挑戰,對高校招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說以往高校招辦的招生工作更多體現爲“照辦”,即只需要按照高考的分數段錄取考生,那麼,新高考改革增加考生和高校、專業的雙向選擇,實現考生與高校、專業更好的雙向匹配。在新高考改革方案基本上確定了考什麼、怎麼考的前提之下,怎麼招、怎麼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生源的質量和基礎,招生便成爲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往前延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高校層面將會越來越體會到新高考改革後招生工作的複雜性。

對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高考方案強化了學生對專業的選擇,學生“擇大學”變爲“擇專業”或“擇院校+專業組”,必然對高校專業格局帶來較大沖擊。在原來以高校爲單位的選拔模式裡,高校的社會影響力掩蓋了專業的影響力,高校的綜合實力可以彌補其冷門和弱勢專業的不足。新高考後,學校由前臺退居後臺,專業直接走向前臺,接受學生的評判和選擇。過去依靠學校的整體聲譽帶動所有專業招生的優勢將不復存在。由於各專業間生源競爭將冷熱不均,部分專業可能面臨生源不足的窘境。

對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高考制度的實施,各專業的生源知識背景結構更趨多元化,將加劇教學及管理難度。各專業間的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將加劇,不利於高校的專業生態平衡。

高校要怎麼做?

新高考改革不是中學教育一家之事。高考作爲連接高中與大學的橋樑,新高考改革需要中學發力,同樣也需要高校給力,爲新高考改革提供更多的支持。

創新招生錄取工作,從“照辦”到“早辦”,從“選分”到“選人”,實現“精準招生”

新高考賦予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權,促使高校在招生工作啓動之前,就要提早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對高校自身的發展定位、人才培養特色有清晰的界定和把握,然後對照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對希望錄取生源的知識能力基礎、個性素養特點等方面進行清晰的界定,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招生選拔的方式或衡量標準;其二,對所希望錄取生源的知識、能力等多方面的基礎要求有較清晰的規定,如選考科目的劃定、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篩選和使用;其三,制定相對有效的衡量標準與選拔方式。微觀層面還包括制度化的工作體系與流程設計、年度招生工作與方案宣傳,以及招生隊伍的組織與實際工作的開展等。

創新學科專業建設,強化品牌特色,實現“精準培育”。

新高考改革使高校專業將直接面向市場,家長和考生對高校專業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將直接影響優秀生源是否報考。高校要根據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本校實際,加強品牌專業、特色專業的建設,在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踐實訓等方面突出自身特點和優勢,打造本校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並強化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的帶頭、示範作用。福建師範大學作爲我省有着深厚師範底蘊和優良傳統的院校,更應該關心、關注新高考改革貫通高中與大學培養體系的特徵,在師範類專業建設上精準施策、精準發力,有所作爲。

創新高校綜合改革,加強招生、專業建設和就業的聯動,實現“精準育人”

新高考改革既考驗高校的招生智慧,也考驗高校的管理智慧,倒逼學校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從招生到就業的育人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精準育人”,促進學生個性成長、成功就業,推動學校特色發展。

新高考改革對高校招生選才的要求

福建農林大學教務處 曾炳生

新高考採用“3+1+2”科目設置模式,採用“院校+專業組”投檔錄取模式,擴大了考生與高校的雙向選擇權,對高校的招生選才提出了新要求,將推動高校與高中的有效聯動,促進高校加強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1+2”科目設置模式滿足高校招生選才的需求

“3+1+2” 科目設置模式要求在物理和歷史2門科目中選擇1門。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物理是自然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歷史是哲學社會科學類專業的基礎性學科,這樣的設置有助於高校相關專業對學生的培養,也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高校按照物理科目組合、歷史科目組合兩類分列招生計劃,將選考科目的要求明確到每一個招生專業中,既能有效對接傳統高考文理分科模式,又能契合高校專業培養人才的需要,可以較爲有效地保障高校與新高考改革的平穩銜接。

“3+1+2”高考改革方案的選考科目有12種組合方式,打破了傳統高考非文即理限制,滿足了學生根據自身學業狀況和發展意願進行多樣性選擇的需求,爲考生升學時填報院校和專業志願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擴大了考生的選擇權。例如——

高校的某專業選科要求爲“任選化學、生物”,不論考生的首選科目是物理還是歷史,其選考科目中只要有一門是化學或生物,就可以填報該校該專業,增加了考生可選擇專業的範圍。

高校專業根據學校優勢特色,在設置專業選考科目時,可在不同的組合中尋找最大“公約數”,既增大了專業招生選才的範圍,又提高了專業招生選才的契合度。

同時,科學設置專業選考科目,有助於高校對選考科目相同的專業實行大類招生培養,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知識,滿足學生多樣化培養的需求,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院校+專業組”的本科投檔錄取模式兼顧了考生與高校的選擇權

“院校+專業組”的本科投檔錄取模式有助於高校優化招生專業設置。高校在制定各專業的選考科目要求時,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細化招生專業對選考科目的要求,掌握了招生專業組設置的主動權。高校既可以設置包含較多專業的院校專業組,實現優化整合;也可以設置某些專業組只包含少量專業,甚至只有1個專業,兼容按專業招生的特點。該投檔錄取模式有助於高校優化專業結構設置,進一步明確各專業招生選才的方向,明確專業建設方向,提高專業特色發展水平。

“院校+專業組”投檔錄取模式有助於提高考生錄取機會和高校專業滿足率。一所院校內的所有專業,被分攤到了不同專業組,每個專業組內招生專業的總數量有所減少,考生填報的專業志願被調劑比率將會降低。被調劑錄取考生數的減少,最終體現在增加了考生的錄取機會和專業滿意度,提高了高校的選拔滿意度和專業培養契合度。同時,高校可在同一專業組內調劑志願,也有利於保障學校生源的數量和質量。

新高考改革爲高校招生選才提供了公平競爭的平臺

新高考背景下,高校生源的競爭將逐漸體現爲專業組或專業之間的競爭。一些辦學質量不高、社會不認可、考生不認同的專業,生源數量和質量可能出現下滑,將面臨優質生源減少或大類專業分流時難以接收到優秀學生的狀況,生存壓力大。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將逐漸成爲學校招生選才的金字招牌,這將有助於打破高校“固有身份”,促進院校提高專業辦學質量,爲高校招生選才提供更加公平的良性競爭舞臺。

由於生源競爭將逐漸體現爲不同學校同類專業競爭或學校內部專業競爭,提升專業辦學水平和質量將得到教師的更多支持和認同,促進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在高校未來的招生選才過程中,專業教師將逐漸從幕後走到臺前,從高校走入中學,促進高校與高中開展更爲深入的交流合作,形成較爲完整的人才培養鏈條。高校的招生管理部門將承擔更多的服務職能,招生宣傳的側重點也要與時俱進,從以提升學校知名度爲主的宣傳方式,向兼顧專業核心競爭力轉變。

面對新高考改革在招生選才上帶來的新變化,高校應主動應對挑戰,銜接高中教育,搭建招生選才的橋樑;院系應樹立專業危機意識,適應專業生源的多樣化和差異化,注重特色發展,增強內涵建設,樹立招生選才的品牌;高校招生工作應向前延伸、主動銜接中學,向後牽引招生、培養、就業的聯動,成爲學校一項全局、全域、全季的工作。(福建省教育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