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爲何政府債務如此衆說紛紜?

蔡政府上臺後所編的特別預算確實不少,其中前瞻特別預算八年8,400億。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朝野對於政府債務,脣槍舌劍,你來我往,令人眼花瞭亂,國民黨批評蔡政府執政以來頻頻舉債支應特別預算,其結果將債留子孫,而蔡總統則反駁說自己執政七年只舉債4,000多億而已,反而是馬政府八年執政留下了1.7兆的債務。

我們來檢視一下兩邊的說法,蔡政府上臺後所編的特別預算確實不少,除了延續之前的流域綜合治理計劃,還有前瞻計劃、防疫紓困計劃、新式戰機採購計劃、海空戰力提升計劃、疫後全民共享計劃,其中防疫紓困計劃還追加了四次特別預算。

特別預算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政府可以不受公債法第五條第七項限制,得以法外開恩的舉債,第五條第七項原文如下:「中央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每年度舉債額度,不得超過其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總額之百分之十五。」此爲債務流量上限,是最重要的財政紀律。

然而,此一財政紀律卻爲特別預算開了旁門,當政府沒錢又想做事時,只要提特別預算,再訂個特別條例,即可不受債務流量上限的約束,輕易發債借錢,晚近20餘年我國債務之所以快速增加,全是拜特別預算之賜。

長期以來,特別預算的財源絕大多數是來自舉債,只有極少數是移用歲計賸餘,前瞻特別預算八年8,400億,加上防疫紓困特別預算追加四次共8,394億,兩者合計已逾兆元,若再加上海空戰力提升計劃的2,369億、新式戰機採購的2,472億,四者合計更逾兩兆,以此看來,蔡政府所編列的特別預算之多,實爲歷任總統所望塵莫及。

然而,儘管蔡政府的特別預算如此之高,每年所列的舉債預算如此之多,而經決算後的債務卻增加得很少?何以如此?這是因爲隨後的稅收超乎預期,原來要靠舉債融通的收入,錢可以少借一點,因此特別預算雖逾兩兆,但最後真正借的錢並沒有那麼多,再加上稅收連年超徵,又可以還清先前的債務,遂使得政府債務歷七年只增加四千多億元。

舉個例子,109年原來舉債的預算數達到4,652億,110年原來要舉債的預算更高達6,024億,僅這兩年的舉債預算數即超過一兆,但後來並沒有借這麼多錢,109年只借了2,470億,110年也只借了3,370億。再以111年爲例,這一年舉債的預算數也達到4,636億,實際舉債也只有1,550億元。也許有人會說,把三年實際舉債數加起來也有七千多億,何以說七年債務餘額增加不到五千億?

原因就是稅收超徵太多,因此到期的債務予以清償,依據財政部統計近三年(110~112年上半年)的債務還本高達3,800億,確實比以往增加。由此可知,朝野看法之所以出現落差,關鍵在於預算數與實際數的差別。

平心而論,在野黨的看法並沒有錯,特別預算向來仰賴舉債,當特別預算總計逾兩兆,債務想當然耳要增加兩兆,但這是預算數,而之所以編了這麼龐大的舉債預算,說明執政黨無法預期來年稅收有多少,而至來年稅收大豐收,使得舉債實際數大減。這一方面雖是政府稅改產生了作用,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股市大好,帶來了豐沛的稅收也功不可沒,老實講,有些稅是機會稅,只能說執政黨運氣真的不錯。

我們觀察馬政府前七年(97~103)的歲出(決算加特別決算)平均年增率只有1.9%,而蔡政府的七年(105~111)平均歲出年增率高達4.9%,誰花錢花得比較多,不言可喻。然而,怎麼錢花得多的蔡政府,七年增加不到5,000億的債務,而錢花得少的馬政府七年卻增加了1.5兆的債務?原因在於兩段時期的歲入(以稅收爲主)有很大差別,馬政府前七年平均歲入只成長0.9%,而蔡政府卻成長5.4%,如前所言,這當中固然有財政治理的問題,不可否認的,也有運氣的問題。

須知,景氣會循環,運氣也會變化,若未來的政府支出仍像近七年這樣的快速擴張,歷史告訴我們,當機會稅消失了,政府債務就會瞬間升高,財政危機便猛然而至,特別預算必須節制。

事實上,誰執政所欠下的債比較多?因爲前提太多,這是很難衡量的問題,然而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但討論的雙方一定要先了解政府預算、決算,也要了解年度預算、特別預算,最好還要弄清楚非營業基金的預算。此外,政府債務有長債、短債之分,也有中央、地方之別,只有把這些基本觀念釐清了,雙方的辯論纔有意義,對於長期財政的穩健纔有幫助,否則,只是無聊的爭論,談得愈多,社會只會愈發紛亂而已。而把財政統計弄得有條不紊,這自然是財政部不可推卸的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