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香港股市的危機與轉機

2023年的香港股市陷入危機,急需進行結構性改變。圖/美聯社

廣東話的「23」與「易升」同音,2023年原本應該是個吉利的年份,不料香港股市一路下跌,不只在短短一年之內被臺灣股市猛追6,500多點,讓臺股出現與港股的黃金交叉,恆生指數從年初至上週五(12月15日)下跌15.11%,在亞洲主要股市幾乎墊底,跌幅僅次於政治動亂的泰國(跌16.64%),在中港三個主要股市中,香港也比深圳(下跌13%)與上海(跌4.7%)跌得更深。不用專家點評,一般投資人也知道2023年的香港股市陷入危機,急需進行結構性改變。

上週,香港交易所集團公司的行政總裁歐冠升(Nicolas Aguzin)宣佈不再續任,港交所董事會也立即宣佈經營團隊改組,由現任共同營運長(正式職銜聯席營運總監)陳翊庭接任行政總裁,另一位營運長姚嘉仁升任副行政總裁,仍兼營運長,此外由劉碧茵出任財務長。

港交所的幾位主管雖然都不爲臺灣投資人熟悉,但這次人事異動卻是港交所試圖扭轉跌勢,重新再起的重大決策。港交所即將迎來第一位女性執行長,最高的三位決策主管中有兩位是女性,無疑是港交所大步跨向ESG公司治理的指標。此外,曾經擔任摩根大通亞洲董事長,以及摩根大通私人銀行國際執行長的歐冠升掛冠求去,更是港交所自行停損,進一步與中國內地整並的指標。

香港作爲中國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窗口,過往港交所的行政總裁大多具有在外資龍頭金融機構工作的背景,是同時能夠獲得中國金融監理領導人信任、又能快速從跨國投資銀行爭取鉅額資金進入大中華市場的雙面金融專家。

從2010年起擔任港交所行政總裁長達11年的李小加,早年是美國律師、後來擔任美林證券與摩根大通的高管,是協助中國財政部發行第一次全球主權債券、促成多起中國國企跨境上市交易的功臣。三年前李小加辭任,港交所董事會在競爭者中選任阿根廷裔的歐冠升接任,就是希望借重他在摩根大通優異的表現,以及在香港工作十年對中國發展的認同,且歐冠升在香港金融圈朋友甚多,港府也寄望他能大力引進國際資金來香港。不過歐冠升引資的能力顯然沒有達標,對北京穩金融與國際化的政策掌握不足,在決定去職的時期,更造成港股逆勢重挫,國際金融專家在香港股市的關鍵角色已明顯失去作用。

橫跨李小加與歐冠升,主導香港金融市場轉型的關鍵人物是現任港交所董事主席史美倫,史美倫爲歷任香港特首信賴的最高金融決策官員,在出任港交所董事主席之前曾長期擔任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新任的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則是從金髮局時期就協助史美倫擬訂與執行政策的左右手,也長期任職港交所上市部門主管,對於港交所本身的業務推動與中國政策掌握,遠比歐美投資銀行出身的歐冠升更爲嫺熟。北京與港府同意陳翊庭出掌港交所,宣示執行「連接中國與世界、連接資本與機遇、連接現在與未來」的戰略,自然是寄望陳翊庭、姚嘉仁、劉碧茵組成的港交所高階團隊,能夠更有效執行國家交付的政策任務,重振香港股市的動能。

歐冠升領導的港交所表現不佳,港股在他三年任期內幾乎腰斬(恆生指數從30,000點跌至1,7000點以下),甚至招致「國際金融遺址」的譏諷,更糟的是香港集資功能萎縮,今年香港只有61家公司新股上市(IPO)、集資金額暴減6成剩下港幣413億元,還被印度超越,全球十大IPO案,香港更是掛零。由於募資能力縮水,承銷商的收入只剩兩億港幣,只有14家證券承銷商有收入,會計師、律師、財務顧問公司只能喝西北風,裁員或自動請領無薪假的新聞天天都有,整個產業近乎崩盤。

出現危機的企業更換總經理之前,經常有徹底清理虧損後重新開始的現象,港交所領導團隊的整頓,似乎也是香港金融市場徹底清理累積虧損,試圖在較低的基礎上重新啓動的努力。如今透過香港集資的地產龍頭債務危機幾乎已經全數浮出水面,北京在重大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上週更有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同步召開會議,表達對總體經濟指標、匯率政策一致的方向與執行方針,更在房地產市場結構轉型上,異口同聲加大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等「三大工程」的支持,推動房地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中國房地產債務危機對香港的拖累有機會暫告一段落。新任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能在較低的包袱下,重新爲香港與國際資本接軌找出新的動能。

果真如此,原本不那麼吉利的「24」年,或許就是香港交易所由剝轉復,重新再起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