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新南向發展與臺商投資的解析

工商社論

自2017年開始推動的新南向政策,經貿往來已有突破性的進展。財經部會的統計顯示,2021年出口東協與新南向國家的金額,分別高達700億、850億美元,雙雙創下歷年新高,同一時間裡,臺商對新南向國家新增的投資金額,一舉衝破50億美元大關,直逼對大陸投資金額。印太地區爲當前全球經濟聚焦點,臺資企業能於國際財團環伺下有此成績,實屬不易,惟疫情緩和以來,產業型態與經濟架構均變化劇烈,想要持續脫穎而出挑戰甚大,同樣不容小覷。

由政府主導的南向政策並非首度提出,李登輝與陳水扁兩位總統主政時期,均有過類似的主張,這次捲土重來,能取得不錯成績,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國際情勢出現了有利的變化,而非政策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具體的說,若非中美貿易戰纏鬥多年,廠商洞悉情勢調整佈局,臺資企業會否大舉南進,恐還在未定之天。

由於貿易戰火仍然在延燒,不論全面禁止新疆產品的進口,或是限制領取補助企業赴大陸投資的晶片法案,美國方面一再的出招,相信臺商會把新南向據點備援生產基地的定位,重新調整並予以提升,貿易投資往來數據也將持續上升。

一旦愈來愈多臺商在新南向市場落戶生根,問題也就接踵而來。坦言之,在大陸投資,臺商可以擁有充足的優惠待遇,語言相通更是難以取代的優勢,而在新南向市場佈局,卻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每一個國家的文化、語言、法規、稅制,乃至市場準入的條件,均不相同,經營難度遠勝大陸,加上雙邊並無正式的外交關係,糾紛調處的問題更顯棘手。

因此,當企業因爲實際貿易條件考量,或配合品牌廠的要求,將南向列爲投資的選項時,必須步步爲營,也提供以下幾點觀察做爲參考:

首先,臺商要調整好心態,不要將東協視爲高污染產業的新投資去處,各國對ESG的重視均顯著提升。長久以來,臺商落實ESG的壓力,多來自品牌廠的施壓,例如生產基地的基礎電力使用綠電比重,設定須達10%~15%等,並做爲下單數量多寡的參考指標之一,而新的壓力來源可能出現在被投資國,東協各國均主動提出能源轉型構想,以臺商投資重鎮越南爲例,2030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爲32%,馬來西亞、印尼設定具體目標的時間更早,2025年時,分別要求佔比達31%與23%。

這些目標要達成,除各國主動從事綠能基礎建設,當然也會設定責任目標並攤派給外資,近來傳出的消息說,已有被投資地要求業者設廠時,必須同步建置太陽能板等發電設施,企業對此一趨勢必須有所掌握。

其次是以關稅爲主的稅率變動,對實際經營產生的影響。如前述說明,推動這一波臺商跑到東協投資主要原因,爲中美貿易戰提高關稅的效應,而今年起正式實施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也是以推動零關稅爲主要號召。

但前者受到美國是否爲抑制通膨,取消中國產品301關稅的影響甚大,後者更要提防跨國企業透過零關稅的優勢,產品可於區域內任何國家進行銷售的強大競爭。即有汽車業者大張旗鼓到某國設廠,因產品不敵泰國豐田產製的汽車,只能被迫轉型,大筆硬體投資付諸流水即爲一例。

來自勞動力的問題也是南向業者須留意的另一面向。臺商投資的重鎮越南,自因應疫情的「三就地政策」結束後,南越的工廠即常態性的出現缺工問題,即使找的到工人,工資水位也是愈墊愈高,當經濟穩定成長以來,東協各國政府均把提高最低工資水準,當作重要的政策,今年以來尤其明顯,如印尼元月起提高了最低工資,寮國與柬埔寨、馬來西亞馬上陸續跟進,越南也宣佈7月開始調整,菲律賓提高的時點則落在2023年。

對於勞力密集型的企業來說,此部分成本的提升,進行南向投資時難以避免,企業只能持續的提升產品品質,或於部分生產流程導入自動化設備,做爲因應的方法。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呼籲企業決定前進南向佈局時,不要有打帶跑的心態,要做好彼此共榮共存的長期準備,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願意蹲點發展的管理幹部,也才能爭取到當地政府認同,在行政手段或投資條件上給予更多的便利,臺商纔有機會藉由這一波的投資,壯大成爲跨國際的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