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院應確實釐訂水源調度優先順序的政策

工商社論

今年開春以來,全臺缺水負面效應逐漸延燒,甚至演變成爲政治問題

事實上,近日以來,無水可用的困境,只是延續半年前的缺水現實。去年夏天沒有颱風過境,10月1日揭牌成立的農委會農田水利署,爲了因應當時的缺水危機,在同月14日就執行史無前例,在稻作種植期間、無預警的就桃竹苗地區的農田,執行停止灌水措施。結果則是桃竹苗的農民在收成前的最後關頭,被迫棄耕。而農田水利署也被批評有能力將農田水利會及其資產收歸國有,卻沒有能力調節農業用水,引發農民對農委會只照顧工業用水的強烈不滿。

將近半年之後,相同的場景是,政院希望將桃園的用水,移撥調度新竹地區,確保竹科供水無虞。「工業爲貴,農業次之,人民爲輕」,獨厚竹科、高度傾斜的政策措施,其來有自。2020年新竹、臺中、臺南的三個科學園區,營業額首度突破3兆元。其中,竹科獨佔鰲頭,高達1.2兆元,在這次全臺缺水危機,竹科站在風口浪尖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誠屬必然。

政府「再怎麼沒有水,也不能讓竹科沒有水」的態度明確,立場堅定。原因就在於,面對開春以來、快要無水可用的窘境,各大科學園區的廠商,只能自力救濟,調動數以千次計的運水車輛供水,就連「護國神山」的臺積電,也不能倖免於難,從而引發社會各界的矚目。

這次的缺水問題,殃及農民、甚至影響到北中南民衆的日常生活用水,層面廣泛,民怨不斷。有鑑於政府維護科學園區供水無虞的意志,已經受到國人生活用水不便、感同身受不滿的挑戰,不得不思索的是,面對未來在全臺灣廣設科學園區,以及現有科技大廠加速建廠、擴廠的時程壓力,政府有什麼對策

由於興建新的水庫,緩不濟急,則在乾旱時期,水情吃緊的當下,除了農業灌溉用水被犧牲以外,還有影響全民日常生活的民生用水,從夜間的減壓供水,到全天的減壓。對於政府來說,相較工業產值對於國家的「貢獻」來說,農業用水被移撥調度,甚至出現部分地區「被」灌二休二,果農無語問蒼天的無奈景象,只是剛好說明國家領導人必須做出的決斷而已。

兩害相權,取其輕」,本是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之下,不得已而爲之,不能成爲政府半年前沒有提出對策,進行超前部署的藉口。經濟部王美花日前提出的備援調度,是從桃竹幹管、新竹海水淡化廠、抗旱水井、以及節水措施四個方面進行。但是,這終究只是區域性、甚至是竹科專案式的解決之道,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特別是,前三者涉及跨縣市的民意支持與否的政治因素,而且環境影響評估與後續中央地方環境治理,節水措施的部分,則竹科各大廠商無不早就自顯神通,自求多福。

更進而言之,調度水資源的職權雖然在中央,但是地方政府及其在立法院的民意代表,卻都本於保境安民的職責所在,希望「自己的水,要留着自己用」。移撥桃園的水到新竹的應變措施,地方行政首長都「不能,也不敢贊成」。

因此,與其無助的看天吃飯,寄望梅雨季節早早降臨,還不如就此機會執行以下工作:第一,就幾近乾涸的水庫,進行「清淤延壽」的系統性整治工程;第二,釐訂缺水時的水源調度優先順序。前者是經濟部的權責,性質單純,是超越黨派和縣市政府的共識;而後者,是政治的決策,理當由蘇貞昌院長決斷。

缺水時的調度移撥,涉及到部際關係的協調,因此必須提高到行政院的決策層次。從經濟部(水利署/工業局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科技部(科學園區管理局)、農委會(農田水利署),乃至於廠商、農民、各縣市政府,各有各的立場。如果確認工業用水優先,農業用水次之,民生用水則是希望國人能夠共體時艱節約用水,則蘇貞昌院長有必要向社會大衆說清楚,講明白。

未雨綢繆,「有水當思無水之苦」。有鑑於科學園區對於臺灣經濟發展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性,三大科學園區、以及其他現有園區,甚至是臺商迴流的園區開發案,都必須納入縝密的通盤規劃。基於科學園區、各種工業區、產業園區用水大戶的用水量,盤點節水節電配合措施和獎助方案。未來在廣設科學園區之後,園區管理局也應該就可能進駐廠商用水需求的預估,針對廠商的節水節電計劃進行評估,並提出相關的政策配套措施。而重中之重,則是以三大科學工業園區的聚落做爲核心,比對園區所在縣市的水庫容量,以及其所必須供應、相對穩定且有季節性的農業和民生用水需求,進行所在地縣市區域自給自足的長期規劃,以因應季節性缺水的強烈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