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注意歷史上電價調升對通膨的影響

圖/本報資料照片

政府近期將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電價調漲已箭在弦上,電價和蛋價不一樣,電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效果,百業生產都要用電,因此電價一旦調漲,各業經營成本都將隨之上揚,加以預期心理擴散,勢將升高通膨風險,如何避免此一情況的發生,至爲重要。

主計總處最新公佈的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通膨率)飆高至3.08%,雖說與去年農曆春節所在月份不同有關,但今年前兩個月平均通膨率仍達2.43%,高於2%的通膨警戒線。主計總處日前發佈經濟預測時,才把今年的通膨率由1.64%調升至1.85%,雖仍低於2%,卻已相當接近,主計長朱澤民回答媒體提問時認爲,外食費及房租漲幅居高不下,通膨壓力仍在。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1.85%的通膨預測並未納入調漲電價一事。朱澤民表示,依據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裡電的權數估計,電價每漲1成,就會讓通膨率升高0.12個百分點,但除了這個直接效果,還有間接效果,也就是企業在用電成本提高之後,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主計總處雖未評估影響有多大,惟其對通膨的態度,顯然沒有先前的樂觀。

回顧歷史,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行政院於7月實施「穩定物價11項措施」,原擬以此緩和漲勢,不料以阿戰爭加劇,國際油價飆漲,經濟部長孫運璇於年底宣佈調漲油電價格,隨着預期心理蔓延,次年通膨率直逼50%。1979年二次石油危機再起,穩定物價無效,8月調升電價29.5%,次年初再漲18%,隨後兩伊戰爭爆發推升國際油價,1979~1981年短短兩年電價調漲四次,通膨率於1980年達19.0%,1981年又達16.3%。

電價何以有這麼大的助漲效果?從產業關聯表(國內關聯程度表)可以發現,電力的向前關聯繫數達2.88,意思是當各業的最終需求都增加10,000元時,因應這些生產活動,總共要買28,800元的電,這個2.88即「向前關聯繫數」,遠高於自來水的1.43,電子零組件業的1.64,電腦光學產品的1.13,也超過石油及煤製品業的2.60,電力對經濟活動影響之大實非其他行業可及。這也說明電價調漲很容易產生聯動效果,而加劇通膨的風險,1974年、1980年發生在臺灣社會的通膨,皆是如此。

產業關聯表每五年編制一次,從最近一張2016年487部門的關聯表會發現,這一年家庭部門購買的電力(最終需要)是947億元,而各業生產活動所購買的電力(中間需要)是5,045億元,當電價調漲1成,除了消費者要多支出94億,生產成本也將提高504億元,前者會馬上反映在CPI上,後者遲早也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1974年、1980年臺灣通膨率連月升高,產業關聯效果隱於其中,不可不察。

如今我們也面臨同樣的情況,在政府連年凍漲、緩漲的情況下,2022年臺電虧損2,675億元、2023年又虧2,485億元,如此財務狀況,電價調漲勢在必行,然而究竟該怎麼調整,纔可以避免1974年、1980年的恐慌捲土重來,是對經濟部的一大考驗。由過去兩次超級通膨的歷史可知,電力不僅產業關聯效果大,其衍生的恐慌心理也強,是以原本只是用來改善財務困境的電價調升方案,在產業關聯及預期心理推波助瀾下,通膨卻可能如脫繮野馬。

回到最根本的問題,政府到底該不該干預物價?干預物價的代價有多高?近五年(2019~2023)當美國CPI漲21%、歐元區漲19%、韓國漲13%之際,我們由於凍漲、緩漲,因此只漲了7.9%,從各年來看,我們處於相對穩定的局面,但從一個通膨的循環而言,那就很難說了。事實上,臺灣這些年穩定物價的成本不低,除了政府增資臺電2,500億元,撥補500億元,如今調漲電價稍有不慎,還可能重蹈1974年、1980年兩次能源危機的覆轍,可謂驚心動魄矣。

事實上,臺灣所需的原油、天然氣、煤等能源皆仰賴進口,根本沒有凍漲的條件,但政府在選舉考量、討民衆歡喜的思維下,卻經常凍漲、緩漲,以有限的預算要對抗國際漲勢,短期雖可收紓緩之效,惟長期則難敵國際行情而難免於失敗。此外,過度使用凍漲更將波及財政穩定,往事歷歷,可堪借鏡。

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召開在即,本次調漲電價必須小心,因爲近期外食費、房租漲勢未歇,如何避免預期心理的推波助瀾以致通膨捲土重來,經濟部得有智慧的安排。此外,從本次經驗可知,凍漲成本昂貴,未來凍漲自應受更嚴格的限制,這也應該形諸文字以爲規範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