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打造思政金課 讓青少年愛上“真理的味道”

(原標題:【光明論壇】打造思政金課 讓青少年愛上“真理的味道”)

【光明論壇】

作者:杜鵬(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靜(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全面加強,思政課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學校思政課建設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爲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對於高校而言,辦好思政課與創建“雙一流”進而助力教育強國建設密切相關。作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建設是高校走新路、開新局、創一流的題中應有之義。辦學治校育人,首在立德,也難在立德。思政課不單單是一門通識課、理論課,更是錘鍊品格、塑造精神的重要課堂,其目的和作用是把正確的思想傳授給廣大青少年。在這個意義上,思政課建設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因時而進方能因勢而新,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人的思想千差萬別,特別是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思政課建設唯有跟進適應青少年的思想行爲特點,不斷增強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才能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人的思想成長成熟遵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特有規律,因而思政課不能簡單地採取“你講我聽”或者背記要點、推理演算那套教學方法,而是要注重在實踐中習得、在情境中內化。比如通過志願服務、社會調研、實地參觀等形式,推進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相互結合,讓學生們走進社會、關注現實,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增強對黨和國家事業的支持與認同。廣泛採取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專題式教學、分衆式教學等多種方式,讓思政課“活起來”、正能量“火起來”。此外,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學效果,也是近年來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方向。思政課的改革創新,說到底是讓教育迴歸本質,按照其內在規律辦事。實踐表明,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偏好和心理特點,以更加符合認知規律的方式授課施教,才能確保思政金課觸動心靈、取得實效。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難點在於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馬克思曾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羣衆;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語言是表達思想、傳遞觀念的載體和橋樑。恰當運用話語表達,事關思政課的質量效益。思政課教學應當堅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當代青少年不僅想要了解“是什麼”,而且特別關注“爲什麼”。這對思政課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現實的考驗。講好大道理,持續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不僅能讓青少年學生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中汲取世界觀和方法論,也能讓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堅持原則性,強調講道理必須旗幟鮮明,絕不能含糊其詞、態度曖昧、模棱兩可,不僅要及時迴應學生的內心困惑與現實關切,而且要從思想觀念上扣好人生的扣子。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思政課把道理講到點子上、講進心坎裡,青少年學生自然會愛上“真理的味道”。

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建設要有新氣象新作爲,離不開思政課教師這個主體力量的作用發揮。思政課的學術深度、廣度和學術含金量不亞於任何一門哲學社會科學,因而必須加強思政課教師的專業訓練,在把好入口關的基礎上,定期開展集中備課、教學示範、研討培訓,掀起“比學趕幫超”熱潮,站在知識發展前沿,強化思政課教學的學理基礎和學術支撐,蓄積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和底氣。調動思政課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必須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榮譽感、責任感,因而需要進一步完善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堅決克服“五唯”頑瘴痼疾,嚴格落實薪酬待遇等服務保障政策,不斷提高崗位吸引力。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要把師德師風突出出來,作爲評價思政課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引導思政課教師堅持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相結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嚴守師德底線,努力成爲學生完善人格、掌握知識、奉獻社會的引路人。

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需要,是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擔當。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思政金課燃起信念的燈、照亮前行的路,讓“真理的味道”浸潤青少年心田,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光明日報》(2024年05月15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