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2024總統選舉:與美中的距離決勝負(黃惠華)

民進黨賴清德、蕭美琴以543萬397票、得票率40.1%贏得總統選舉勝選。國民黨則拿下超過50席,重回國會第一大黨,形成三黨不過半,民進黨執政再度出現朝小野大政治形勢。(黃世麒攝)

2024總統大選開票,根據中選會中央選情中心統計,截至晚間8時20分,民進黨正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蕭美琴以543萬397票、得票率40.1%。至於國會席次部分,國民黨可望拿下超過50席,重回國會第一大黨,民進黨減少超過10席,加上臺灣民衆黨至少在不分區立委奪下8席,形成三黨不過半。這次選舉民進黨有輸有贏,至於民進黨國會沒過半,無法主導議程與決議,恐怕不利賴清德施政。

臺灣選民保守,賴清德贏在保守策略

選前,民進黨推出一隻競選廣告,「在路上」影片,這部宣傳影片傳達的是,賴清得要收割蔡英文的多數民意(擁有40%左右的民意基礎)的形象包裝,在臺灣選民對蔡英文的眼光投射在賴清德的政治認知進行現實的建構,影響選民的認同。也就是說,支持蔡英文就會支持賴清德,這是一種賴蕭體制是蔡陳體制的政治建構延續,對於臺灣選民羣對新的領導人政治認知以及影響投票行爲,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根據2024選舉結果,反映出臺灣選民選舉變得更加保守。選民整體上變得更加保守、更加剋制,更加重視穩定,整體臺灣社會反映出沒有政黨輪替的條件與共識。有鑑於2022年地方選舉,過度操作抗中保臺失算,這次賴清德學乖了,避免過度操作抗中保臺,2024年選舉沒有出現候選人過度失格問題,即便賴清德有「賴皮寮」爭議飽受攻擊,不影響選民對賴清德與民進黨的信任。有了蔡英文40%民意支持度的加持,賴清德實力遠大於侯友宜與柯文哲,所以賴清德這次可以說是躺着選,加上藍白合作破局以及臺灣社會沒有下架民進黨強烈的共識,讓賴清德漁翁得利。

一場美中對決、主權對決與藍綠對決選戰

臺灣民衆投票行爲與美國中國支持與否有關。候選人有沒有得到美國官方的背書,是一個勝選指標,畢竟臺灣還是跟美國比較靠近而非中國。賴清德將這次選戰的主軸,同樣鎖定「主權安全」議題上,「民主與專制」的選擇,顯然代表美國支持的陣營,這是配合美國劇本演出。

關於中國因素,選前中國不忘各種文攻武嚇,甚至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來喊話,爲臺灣選情加油添醋,火上澆油。只是,臺灣人天不怕的不怕,甚至不怕兩岸衝突,還是把票投給民進黨,這是一種民進黨傳統選舉手段,明知到中國當局一定會出手干預選情,透過情緒或情感面所激化出的動員能量,能戰勝中國對臺的剝奪感,民衆對主權安全的關心,遠大於各種嚇阻行動,因此難以改變民衆投票行爲。同時壓縮了親中派(藍白主打親中)的存在空間,2024年選舉主軸,可以說是一場與臺灣政黨與美國、中國的距離決勝負。

有趣的是,臺灣經過疫情,整體經濟低迷的情況之下,再加上中國不斷制裁以及選前突如其來貿易制裁,對藍營來說,這是一個修理民進黨,吸引經濟選民的機會,但是兩岸經貿合作通常藏着政治條件的前提,對於藍白陣營來說,這是易主的機會,然而臺灣選民不是被嚇大的,無論是經濟因素、中國因素還是候選人的道德,改變不了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爲,選民只好走入賴清德設定的「民主與專政」的劇本中,在臺灣與中國之間做出選擇。

至於未來的兩岸關係,賴清德兩岸論述,爲了拉攏中間選民,從「抗中保臺」變成「反共不反中」。強調保衛主權、要反對侵略,守住臺灣民主、和平、繁榮的價值。賴清德「和平保臺」前提必須要建立一個可以威懾、遏制中國武力犯臺的可能性,可以說是有條件的和平主義,並非絕對的和平主義。

賴清德強調,「強國防」,不是爲了戰爭,不是要侵略也不是要佔領他國,主要是避免戰事發生,確保和平穩定發展。至於「保護和平」,和平符合世界各國利益,要獲得和平,除了必須增強國防力量,賴清德的和平論論述,本質還是「抗中保臺」。

賴清德強調延續蔡英文的路線,兩岸關係維持在不翻船階段,但是兩岸關係總是在,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驚滔駭浪之中左右搖擺,賴清德如何穩住風雨中的這艘船(臺灣),考驗他的智慧。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