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國爲何撼動不了中國統一的決心(譚傳毅)

在阿富汗戰場,美軍幾乎贏得了所有的戰鬥,但卻失去了戰爭。這種軍隊、這種戰爭形態,讓美軍在面對解放軍時,又將是一場低層級的戰鬥與高層次戰略的對決。(達志影像)

根據CNN10月28日報導,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海滕(John Hyten)宣稱,中國軍力正在以令人震驚的速度發展,而美國的軍力發展則受制於官僚主義。他呼籲美軍加快推動軍事發展。

在一天之前,海滕的老闆密利(Mark Milley)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把這種情形與冷戰時期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史普尼克」(Sputnik)時刻相提並論,稱這令人擔憂。

深陷技術陷阱的美軍

自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以來,興起了「新軍事革新」的論調,這種變革主要是由於美軍對技術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先進的技術在方方面面提高了美軍的效率,但也推高了軍事支出。美軍文化中一直偏愛技術導向,因此強調大量應用先進技術來保持質量優勢。在預算不變的情況之下,大量應用高技術的代價必然是削減人員和裝備。

此外,越來越尖端的武器裝備也不斷的增高後勤的需求,使得美軍將大量作戰兵員調整到後勤單位,並且越來越依賴外包商。技術掛帥的軍備發展吃掉了大量的軍事預算,後果就是作戰人力不足,現在連後勤補給與修護的能量也左支右絀。

例如美國航母、核動力潛艦、巡洋艦和驅逐艦排隊等候維修時間,有的已經排到了2025年。剛剛撞山的康乃狄克號維修時間至少要到2026年之後,等到出廠可能是10年之後的事情了。

如果讓海狼級潛艦插隊維修,又可能影響其它艦隻的維修期程;再加上美國製造業空洞化情形嚴重,造船廠大量流失熟練工像是焊工、鉗工、管道工等,美軍未來的前景實在無法想像。

當前的美軍由於過度追求軍事技術,掉入技術陷阱之中。先進的武器裝備越來越無法支援像阿富汗或伊拉克中大型的武裝衝突,只能把重點擺在武器裝備有限的範圍之內。近年美軍流行的分佈式作戰就是如此,面對中國大陸,美軍除了分佈在東南海域各處之外還能幹什麼?分佈式作戰目標是什麼呢?

目標與手段不對稱

長久以來,美軍深信技術可以解決戰鬥甚至於是戰略問題,就是以先進的軍事技術獲得質量優勢,然後再以質量優勢迫使對手在戰場上和在政治上屈服。雖然越戰、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已經證明這套思維行不通,但是美軍還是要這麼做,而且還強迫灌輸給國軍。

現代的美軍已經不再做「克勞塞維茲」式的形而上思辨,像是思考戰爭的本質、戰爭的認識論、戰爭的價值、目標與手段,而認定形而下的技術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使得美國很輕易的就會發動戰爭,而美式戰爭就是一連串戰鬥的組合,例如在阿富汗戰場,美軍幾乎贏得了所有的戰鬥,但卻失去了戰爭。這種軍隊、這種戰爭形態,讓美軍在面對解放軍時,又將是一場低層級的戰鬥與高層次戰略的對決。

解放軍的戰爭目標明確:保衛主權領土完整。而美軍的戰爭目標看起來又是一連串戰鬥的組成,就像分佈式作戰;就算美軍贏得了每一場分佈式殺傷,能夠贏得最後勝利嗎?當然不會,更何況解放軍不是塔利班!一支以技術掛帥、沒有思想信仰的部隊,是不可能獲得最後勝利的。

近期立法院通過2400億元軍購預算案,完全就是美式思考,民進黨政客以爲把經費壓在軍備之上就可以解決兩岸問題,不是太可笑了嗎?

戰爭目標的省思

克勞塞維茲的三大戰爭目標:解除敵人武裝、屈服敵人抵抗意志、佔領敵人領土。凡是會針對戰爭本質與方法上進行思考反省者,就具備有戰略高度;相反的,把重點擺在技術或戰鬥層次,很容易就會重蹈類似越南、伊拉克、阿富汗的覆轍,失敗的原因就是未對戰爭作足夠的反省。

事實上,美國軍火商、智庫學者、與軍火有關的參衆議員、現役與退役的美軍及其家屬等戰爭利益團體,根本不會允許美國政府反省戰爭,一旦停止了戰爭,他們就會變成美國政府最大的負擔。

例如美國介入臺灣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遠不及九一一反恐戰爭,20年黃粱夢證明了美式戰爭的失敗,導致西方國家無法像在冷戰時期一樣無條件服從美國領導,只能在旁觀望。並非每個西方國家都是良善的,歷史上他們曾經也是豺狼虎豹,只不過今天綜合國力明顯不足,只能等待;一旦美國在東方得手,他們還是會一哄而上撕咬捕食。

近期美國政府對於臺灣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軍售、自由航行、炒作駐臺美軍、邀請臺灣參加白宮民主峰會等等。這些連戰術層次都搆不着的行爲目標是什麼?看起來就和阿富汗戰爭中一連串的戰鬥一樣,表面上很熱鬧,但不會影響中國大陸統一的決心。

這些熱熱鬧鬧的行爲並沒有中心思想,有的只是沒有終止的競爭與對抗,隱而不言的不正是美國霸權心態嗎?和羅馬帝國一樣,遲早都會淪亡的,草木之零落、美人之遲暮,美國不過想辦法抓住青春的尾巴而已。

而最不幸的是民進黨政客,在戰略上無力對抗大陸的情形之下,他們選擇了以戰鬥見長、但在冷戰後再也沒有贏過戰爭的的美軍,並甘願爲其所奴役。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