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馬英九訪大陸當真「三面不討好」?(周忠菲)

前總統馬英九一行,9日上午遊覽八達嶺長城。在長城上,馬英九與學生合唱抗日歌曲〈長城謠〉。(藍孝威攝)

馬英九以私人身分率臺灣青年學子開啓的第二次大陸行已接近尾聲。從馬英九這次「和平、友誼之旅」所引起的關注看,馬英九以民間身分,繼續在兩岸「穿針引線」,表達兩岸民衆熱愛和平,追求共同發展的心聲,是人心所向。

馬英九抵陸後,臺灣政壇的反應複雜,折射出民進黨以四成得票率勝選後,臺灣社會的動盪現狀。有些媒體還發出「馬英九訪大陸,三面不討好」的論調,顯示出有些人害怕兩岸關係的僵局被打破,害怕馬英九「民間交往」所取得的成效,影響他們的利益。

所謂「三面不討好」的要點是,由於「時間錯開」,馬英九離臺前,既未見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羅森伯格,也未見蔡英文。因此試問中國大陸心裡作何感想,國民黨心裡作何感想。此論調不僅文過飾非,而且魚目混珠,掩蓋了民進黨以微弱多數得票率勝選後,「5‧20」新政前,臺灣島內政治局面的東搖西晃。

以下從「美臺關係」、民進黨當局、國民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其一,美國對兩岸關係出現的動向,其姿態表現爲「迴避而不發聲」。4月1日馬英九啓程訪陸前,羅森伯格第五次到臺灣,並在當日見蔡英文跟賴清德。有人解釋,如此密集地訪臺,美國的目的是對「事實臺獨」執政進行「監軍」。

事實上,羅森伯格日程的緊湊與「錯位」的安排及其所其產生的效應,是最近一段時期中美關係的戰略性調整對「美臺關係」產生影響的反應。在趨勢上,美國的兩岸關係政策可能表現得更加謹慎。「不討好」的說法是將「美臺關係」對臺灣政壇的影響「張冠李戴」,搬到兩岸關係上,而硬套到馬英九的大陸行,不僅邏輯混亂,目的也「不光明」。

其二,民進黨政權交接,出現政策切割。對馬英九此行,處於當權地位的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中又無所作爲,自然是五味雜陳。民進黨發言人提出了一些「非分要求」,如要求馬英九到大陸談「主權問題」等。但在行政層面,沒有動用工具箱內的「政策」,進行「安全阻撓」。陸委會對馬英九大陸行的定位是「文化、教育」之旅。與即將上任的賴清德一貫的「逢中必反」,以及最近表態要「每一個人盪滌心靈」的做法相比,可以觀察到新舊政權在大陸政策上開始出現切割的跡象。

其三,國民黨方面的反應,有立場東搖西晃的,也有主張根據「一國兩區」的「國統綱領」行事的。前者有國民黨黨內人士提出一種看法,認爲馬英九爲什麼非去大陸不可,其實是爲了給民進黨當「煞車皮」。持此種看法的,還順勢檢討馬英九在臺灣「大選」期間「發言不當」,作爲兩面都不討好的「依據」。後者則肯定馬英九大陸行,能夠產生讓兩岸升高的緊張局勢出現緩步下降的效果。例證之一,是最近國民黨居優勢的「立法院」,在涉及臺灣用語時,表述爲「臺灣地區」,而這是依據海基海協兩會確定下來的稱呼。不過,對馬英九訪大陸出現雜音,說明國民黨內部不團結依然如故。

上述觀察顯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馬英九大陸行存在「三面不討好」的問題。進一步分析可發現,「不討好」這一論調的實質性問題,在於島內某些勢力仍然在謀取小集團的政治利益上「打圈圈」,主張藉口「馬英九回來可能會被罵」,馬英九不能「無功而返」等口實,而與大陸「討價還價」。這顯然不是從民族大義出發,更不是「君子坦蕩蕩」的應有之道。在中華民族如此重要的關頭,不看形勢,如此算計,還在撥打「小九九」,真是愧對中華文化,愧對先祖。

目前兩岸局勢的緊張,是民進黨擔任「地區安全挑釁者」角色所一手所造成的,這遠不是馬英九是否成爲民進黨「剎車皮」,以及是否談出「和解之道」的問題。而是在臺灣前途上,必須堅決反對外來勢力干涉,大是大非的問題。大陸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也早有表態,反對干涉,「操之在我」。因此島內有關認知不能本末倒置。

現在的馬英九,「無官一身輕」,不擔心被貼上「任務標籤」,也不需擔心此行是否一事無成。經由「三面不討好」反襯,更顯出馬英九此行是應對國際局勢和兩岸局勢快速變化的適時之舉,也表達了他對中華文化的崇敬和「以和止戰」的希望,以及其個人繼續以民間身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讓兩岸更多的年輕人,通過交流、交往,增進相互瞭解的主張。中國文化素有「見面三分情」的說法,兩岸民衆都是炎黃子孫,又有什麼隔閡不能消除?所以說,馬英九訪大陸貴在其以民間身分,傳遞人民的心聲。(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