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國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武之璋)

《凡爾賽條約》英文版封面。(取自維基)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戰爭。戰爭結束後召開巴黎和會,成立了國聯。

在和會召開前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呼籲和平,並作出將來作爲世界和平組織的宗旨。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立意良善也大致符合國際公平正義。可惜英國、法國的思考方向卻與威爾遜大相逕庭。他們對德國充滿仇恨,一心要懲罰戰爭罪犯。後來英、法的態度也改變了威爾遜的初衷。巴黎和會最後決定強迫德國接受許多超過德國所能負擔的賠償條件(注,德國賠償盟國戰爭中一切損失1921年5月1日前先賠五十億美元,後確定爲六十六億英磅),以及許多羞辱性的條款(注亞爾薩斯、洛林兩省歸法國所有,沒收所有德國無論公、私在海外的投資)。

和約通過後當在法國主持難民救濟工作後任美國總統的胡佛,凌晨四點被信差喚醒,告知條約內容。他感到憂心無比,這種條約如果執行非但歐洲沈淪,美國亦將難免受害。胡佛無法入眠,走到宛如空城的巴黎大街上,沒想到居然碰到南非的史穆茲將軍及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他們同樣憂心如焚,他們取得共識,三人共同向盟國領袖說明前途的危機。但是他們的努力無法改變局面。

和約簽訂後德國舉國悲憤不已,他們有受騙的感覺,在他們放下武器時還有扺抗能力,因爲他們相信威爾遜「無兼併、無賠償、無懲罰」,三原則所以放下武器。

凡爾賽條約是大國在報復、分贓,毫無正義可言,對戰犯處理也草草了事(注,戰犯交由德國人自行審判,德國法庭全部縱放),結果造成了希特勒的崛起,並引發了二次世界大戰。

一次大戰後巴黎和會及國聯的歷史教是非常重要的,誠如英國外相卞斯特里芮(Castlereagh)曾經說:和會的任務不是容易做到的報復而是建立持久和平,這個任務是艱難的。

當時許多政治家都反對要求德國賠償,因爲德國政府沒有錢,將來一定由百姓支付,而發動戰爭的是軍閥、政客,非一般德國百姓。果然後來希特勒借此煽動民粹取得政權。

有了一次大戰的經驗就可以解釋爲什麼二次大戰東京大審美國的對日本爲什麼寛大處理,至少一部分原因是根據一次世界大戰凡爾塞和約處理德國戰犯,採取報復主義的教訓。

今天曆史正在重演,美國煽起戰火,聯合美國盟邦對俄羅斯全面經濟制裁,猶有未足,居然非法沒收俄羅斯人在美國的私人財產。

美國今天的問題是整個美國文化倒退,長久以來,美國缺少高瞻遠矚的政治家,美國變得短視、近利而缺乏正義感。在威爾遜那個年代,人類並沒有世界大戰的經驗,而當時就有不少人認爲對德國報復不合國際正義原則,以及可能引起另一次戰爭的風險。

今天的美國居然沒有人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報復德國的後果。今天的俄羅斯比當年的德國大得多,可怕得多,如果把俄羅斯逼上梁山,後果真的不能想像。(作者爲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