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選票決定兩岸經貿的未來(戴東清)

兩岸ECFA大陸對臺灣開放農產與貨品類早收清單

大陸商務部日前公佈對臺貿易壁壘調查結果,確認臺灣對大陸存在貿易壁壘。該項調查結果最早是要在2023年10月公佈,後來延長調查3個月,預定2024年1月12日再公佈調查結果。如今又提早1個月公佈,顯然調查過程不是那麼重要,而是公佈調查結果的時間點比較重要,否則又豈會先延長後提早?不論是延長或提早,其實都應是經過政治算計。

「以經促政」是大陸對臺的戰略指導原則,希望能夠透過經濟整合或融合,使兩岸的政治距離能夠拉近,大陸與臺灣簽訂對臺讓利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就是此種思維下的產物。ECFA的早收清單,佔臺灣出口大陸金額比重的16.4%,佔大陸出口臺灣金額的10.53%,以及臺灣的農產品可出口到大陸,大陸農產品卻無法出口到臺灣,即可看出箇中端倪,更遑論各種惠臺措施。

只是自ECFA生效以來,兩岸經過十餘年的經貿更深互賴,並未讓兩岸的政治距離更靠近,反而距離愈來愈遠,尤其是曾號稱是「務實臺獨工作者」的候選人有可能勝選,迫使中共必須在胡蘿蔔之外,也要祭出棒子,讓臺灣在對大陸經貿上感到痛,進而不在兩岸政治距離上愈走愈遠。只是這樣的作法其實是種兩面刃,也有可能把臺灣推得更遠!

猶記1996年3月中共對臺發生軍事演習,希望能夠不讓其視爲有臺獨傾向的故總統李登輝當選總統,不料反而讓李登輝以過半的54%得票率當選總統。在2000年總統選舉前,大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投票前3日,警告「誰要搞臺獨,誰就沒有好下場,臺灣人在選舉中必須保持警惕,作出明智的抉擇」,並呼籲「臺灣人民不要作出一個他們日後將會後悔的決定,這點是至關重要的」。

朱鎔基恫嚇顯然沒有發揮預期效果,反而激發臺灣民衆集中選票選出有臺獨傾向的陳水扁擔任總統。2019年1月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提出「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雖然不見得有影響臺灣選舉的意圖,然而在香港「反送中」浪潮下,卻無意間成爲影響2020年選舉結果的重要變數。由此可見,大陸意圖透過政治與軍事手段影響臺灣選舉的結果,並不成功。

大陸商務部自2023年4月開始的對臺貿易壁壘調查,不見得是希望影響選舉結果,因爲當時各黨候選人尚未確定。不過,將原本預定半年後公佈調查結果延至2024年1月12日,影響選舉結果的意圖十分明顯。隨着美中關係改變,加上在臺灣選舉前1日公佈可能會遭致反效果,提前至12月公佈,讓臺灣各界有思辯機會,應是中共考量讓臺灣有感,又不想引發反彈的決策,否則無法解釋爲何未提調整措施?

大陸過去都是透過政治與軍事手段影響臺灣選舉結果,這是首次透過經濟手段來影響臺灣選舉,效果如何就看2024年1月臺灣民衆的投票結果。大陸未相應公佈貿易壁壘的調整措施,顯然是爲了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性,依結果來決定對臺經貿措施的鬆緊。換言之,臺灣選民手中的選票,將決定未來兩岸經貿是走向寬鬆或緊縮!兩岸經貿關係對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如何,也可藉此有進一步的瞭解!(作者爲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