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觀察:馬英九的政治生命爲何提前結束

九峰

臺灣此次「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大敗,表面看臺灣人選擇了民進黨,實則是臺灣人民馬英九執政能力的徹底失望,提前給馬英九的執政生涯蓋棺定論。一心想全民擁戴的好總統,殫精竭慮、兢兢業業地營造馬英九好人政府,最終卻落得個一事無成、衆叛親離的結局。總結馬英九的執政歷程應了那句話,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頂着美國博士光環、缺少遠見卓識、雄心大志的馬英九,其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行爲準則決定了馬英九的品性可以是個好秘書,好市長,但非領袖人才。

一、 胸無大志必定迷失方向

集黨政大權於一身馬英九要把國民黨及臺灣引向何方,恐怕至今馬英九自己也弄不清楚。對比絞盡腦汁、耍盡詭計,一心想依附日本獨立建國的李登輝,一上臺便從教育、文宣、組織架構上全面推動臺獨綱領,短短十年臺灣的政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水扁不僅貪腐有方,執政期間從來沒有放棄去中國化,使得臺灣社會對華夏文明的認知度下降到新低。李登輝、陳水扁從意識形態入手,當政期間自始至終、紮紮實實地爲民進黨的臺獨黨綱培養和擴大着「民意」基本盤。

而一心想當全民總統的馬英九,無原則地繼承了往屆政府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臺獨政策,使臺獨基本盤得以在下一代鞏固發展壯大。除此之外,馬英九選擇龍應臺這樣的缺少中華文明理念,傾向文化臺獨的文人當文化部長作爲自己的思想代言人,使整個國民黨一定程度上和民進黨同流合污。失去政黨的理念和目標也便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必定在暗獨和明獨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要說馬英九毫無政治信仰卻是冤枉了馬英九,在美國接受教育的馬英九對民主的認知已經超越理想的高度,是忠實的踐行者和捍衛者。他民主意識很強,不僅在臺灣尊重臺獨意識形態,尊重太陽花運動胡攪蠻纏,更對香港佔領中環學生的民主、分離訴求表達強烈支持,儘管自己的位置已經搖搖欲墜,還奮不顧身地爲佔中的香港民主鬥士輸血打氣。不難看出馬英九的最高訴求就是民主、自治,似乎只要民主了,不管是印度式的民主、烏克蘭民主、泰國埃及民主、蘇格蘭民主,還是臺灣民粹式民主都比大陸的「專制」好,因此臺獨、港獨便順理成章地成爲馬英九民主理念共同體或同情對像。值得注意的是馬英九也繼承了民主的雙重標準,一邊譴責大陸和香港政府對待佔中事件不民主,另方面卻不敢對自己恩師美國的民主有微詞,儘管聯合國史無前例地譴責美國政府暴力執法,鎮壓由於弗格森槍殺黑人事件引發的席捲全國的示威浪潮,馬英九卻深知臺灣政府和美國從來就沒有民主平等可言。

被「民主」迷住心智的馬英九當了六年「總統」卻還和大學生一樣幼稚,就難怪被幾朵太陽花晃的暈頭轉向,不知所措。當年李登輝把民主玩弄於鼓掌之中,通過民主的手段和運作,排擠異己,最後幾乎把國民黨演變成臺獨的工具。李登輝儘管披着民主的外衣卻始終不忘把臺灣一步步拉回到日本的懷抱。而在馬英九的信仰中,民主不再是制度手段而是替代百姓幸福的終極目標。統獨都是民意,民主在上,有沒有民族利益並不重要,不管民意願意臣服美國還是臣服日本,甘當別人的殖民地都是民心所向,都會受到尊重。

可憐的臺灣人民拼命選出的不是一頭強悍的領頭羊,而是把民主當宗教、只會尾隨民意沒有頭腦主見的羊尾巴。一個領導人沒有自己的思想和宏圖大志,而只會忠實地按照美國教科書中學到的民主理念治理臺灣,把抽像的所謂民主當作個人及政黨的終極目標,認爲在臺灣複製美式民主就是複製美國,香港民主化了就會幸福,其結局必定是悲劇性的。美國的民主和美國的富裕都是建立在政治、軍事和美元霸權基礎上,膚色有異,內外有別,雙重標準,以求美國國家民族利益最大化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通過擁有「真正的普選和民主」就快速現代化,反倒是不具備條件就強推民主造成社會混亂、經濟倒退的例子數不勝數。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最令馬英九鄙視的大陸「專制」制度卻實實在在把中華文明的復興擺在了世界面前,從探月、天宮一號到北斗衛星,從超級計算機、網絡技術到微信,從太陽能、核能、到高鐵,從殲20、運20 到高超音速全球打擊武器,短短的20年,中國大陸以人類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崛起,不容置疑地把中華文明重新提升到人類文明的最前沿,而民主的臺灣又爲中華民族復興做過些什麼?

民主很重要,但是民主不能當飯吃,更不能改變民族被欺侮的命運。當日本把釣魚島國有化時,是大陸的實力還是臺灣的民主更能維護民族的利益,馬英九心裡很清楚。

一個政治人物是站在「民族」的立場思考問題,還是站在「民主」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看似一字之差,百姓的感受卻是天壤之別。

戈爾巴喬夫的民主「新思維」不僅斷送了蘇聯,而且搭上15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繼承國家、14個前東歐共產黨國家和前蘇聯衛星國蒙古在內的30個後共產黨國家陷入民主困境。且不提烏克蘭的分崩離析,就拿此30國中發展最好、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實現工業化波蘭做參照,據美國《外交事務》雜誌《正常國家——東歐劇變25週年回眸》一文稱波蘭1990年到2011年間國民收入增加了119%,文章認爲「25年前,東歐陣營國家代表着文明的另一種選項。設想它們迅速趨近於人類主流文明,需要有某種奔放的想像力。但那正是它們已經做成的。這個轉型有令人失望之處,但整體而言,自1989年以來的轉變已經是傑出的成就。」然而即使波蘭作爲他們之中最傑出的一元比起中國的進步顯然極大地黯然失色,中國同期國民收入從1990年的310美元,上升到2011年達7470美元,漲了20多倍。

轉軌前的波蘭是世界第六大工業國,以重工業聞名於世,出口重工機械產品。轉軌後,去工業化嚴重,現在出口基本是礦產和農產品,淪落爲殖民地經濟。波蘭轉軌中,大量的國有資產被低價賣給外資造成波蘭的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產業爲外資所控制。相對比中國僅用20年時間,許多獨立自主技術和產業已經走在世界前列。20年前曾經無比自豪「臺灣錢淹腳目」,併成功實現民主轉型的臺灣,卻至今技術上,沒有一項像樣的產業爲中華文明添彩,經濟上,缺乏帶領人民致富的動力,政治上,更是一鍋粥,臺灣除了類似文革、民粹式的民主,什麼都沒有了,不知馬英九在大陸和香港面前有什麼值得自豪的。

在以民族國家作爲保護和爭取國民利益最大化的國際政治現實中,一個政治家幼稚到把「民主」當作一個民族奮鬥的終極目標,那民主的結果,可能成爲像臺灣、泰國那樣無窮無盡內鬥的源泉,或成爲烏克蘭一樣淪落爲大國角逐的戰場和犧牲品。歷屆美國總統就職演講都會以「上帝保佑美國」結束,從來不會講上帝保佑民主、上帝保佑世界。馬英九忘記民族大義,只爲捍衛民主,不僅自己衰,還想把香港、大陸拖下水,如此幼稚的政客被臺灣人民所拋棄必是遲早的事。

二、臺灣的失落根源在於缺乏民族自信,缺少奮發向上的精神

臺灣經濟每況愈下並不完全是馬英九及前任個人努力的問題,臺灣最大的癥結是缺少那種擁有戰略眼光,胸懷民族大義,勇於「逐鹿中原」 領袖級政治家。臺灣的知名政客不少,但是身處臺灣亂哄哄的政治漩渦中,每天爲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每個人都像無頭的蒼蠅亂碰亂撞,卻沒人爲臺灣的出路理出個頭緒。亞洲四小龍的年代,臺灣和韓國差不多同時經濟起飛,同時面對分裂與統一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同時開始由威權體制向民主體制過渡,然而二十年以後兩個經濟體的差距開始越拉越大,探究其根本原因在於,一個是雄心勃勃、要稱雄天下、追求朝鮮統一,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半島,另一個鄙視自身的中華文化,滿足於當美日的附庸和產業殖民地下的「小確幸」,熱衷於內鬥的孤島。兩種不同的社會氛圍導致不同的發展道路。

韓國通過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全民自信,有了偉大的民族自信,就有了偉大的奮鬥目標,於是就有了文化韓流,有了江南Style,有了三星,有了現代。政府扶持本國技術,通過 文化搭橋,帶動韓國產業走向世界;臺灣人自己瞧不起自己、蔑視中華文化,徹頭徹尾地崇洋媚外。一個缺乏自信的羣體不可能有偉大的奮鬥目標,崇美媚日的結果造就臺灣的殖民地產業佈局,幾十年下來,除了給發達國家代工,就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產品。

馬英九最缺少的就是韓國人那種民族榮譽感,自豪感,和爭天下先的使命感,相反骨子裡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文化,在本土接受外國記者採訪不用母語用英語;馬英九帶頭,臺灣官員、學者一句話中不夾雜英文單詞就顯得沒水準、不時尚;兩岸同文同種的協議卻硬要用英文ECFA來標識。臺灣政府對大陸事務缺少最起碼的民主和平等意識,長期執行對大陸在臺同胞的歧視性政策,詆譭大陸的政治制度,這種與中華民族離心離德的潛意識等於把自己的文明根基徹底剷斷。一個斷了根的族羣,沒有民族自信的族羣怎麼可能有韓國 「漢字是我發明的」「孔子是韓國人」 那種捨我其誰的自信、雄心、毅力和進取心。缺少了這種進取心和自信,缺少政府支持的創新文化和政策,臺灣發展了幾十年還是隻能給別人代工、打工,永遠不可能走在世界的前沿。

偏居一隅的臺灣選擇和大陸對抗不可避免地養成了需要美日保護的依賴心理,這種心態使得臺灣社會就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重大問題上永遠要看美日的臉色,缺少最起碼的政治人格。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中,臺灣社會男人女性化、女性兒童化,兒童寵物化,國會鬧劇化,全社會失去勇於擔當的陽剛大氣,天塌下來指望有美日給頂着,自然而然就失去了中華民族應有的大丈夫的雄心與氣派。

崇美媚日的殖民地文化直接導致殖民地思維,美國的價值觀是至高無上的,日本的東西都是最好的,臺灣甘當受保護的小弟,因此也只配吃美日剩下的殘羹剩飯,能給美日代工已經是無上榮耀,並且心甘情願不斷勒緊褲帶向美日輸送利益巴結他們。臺灣按照這種殖民地經濟發展模式走下去,唯一的出路必將是「中等收入陷阱」。臺灣人均收入已經倒退到18年前的水平充分說明臺灣的發展模式出了問題。

然而臺灣社會並沒有完全意識到「中等收入陷阱」對臺灣社會意味着什麼,甚至以傍上美日「大款」感覺永遠比大陸強自我安慰。臺灣社會沉浸在一種美日天下第一,臺灣天下第二井底之蛙的境界中,按照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的話講就是:「對大部分的臺灣人而言,其實是一個生活方式的選擇,極其具體,實實在在,一點不抽像」,龍應臺十分自豪和滿足於臺灣這種「小確幸」式民主自由「極其具體,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的確,臺灣自我感覺良好的意識形態優越感足以讓臺灣在大陸面前再膨脹幾年,然後呢?此次大選就是選民對臺灣經濟長期萎靡不振不滿情緒的總爆發。

三、博士治國是社會不成熟的表現

馬英九博士的豪華執政團隊一半以上是留過洋的飽學博士,卻把臺灣經濟社會治理得一塌糊塗,究其深層原因,迷信理論、迷信教條,迷信西方,迷信民主,迷信美國,迷信日本,唯一缺的就是相信自己。中國有句古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馬英九團隊出問題引咎辭職最多的部門首長大都是博士畢業,其中奧秘其實不難解讀。缺少民族自信和自主創新能力是臺灣產業徘徊不前的最大症結,學者型官員容易被各種深奧的專業理論所累,習慣照本宣科、缺乏變通能力。博士在現代社會的分工是做不食人間煙火的大學問,讓這些理論功底深厚,自以爲是的專家執掌國家,實在是勉爲其難。其實競選時提出的美好遠景只能存在於理論的空中樓閣裡,而博士們最缺少的一功課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生活、即應對現實社會變通能力,而這種能力往往和嚴謹的科學態度不相容。這就是爲什麼馬英九一敗再敗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根本原因之一。環顧世界,一個成熟的社會是不會大量選擇博士們治國的。

馬英九博士崇拜美國的民主制度,篤信美國的治國方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美國通過刺激消費拉動美國經濟,馬英九照樣學樣,也想通過給百姓發錢刺激消費拉動經濟,結果錢發下去了,經濟沒有任何轉機。馬英九可能只知道凱恩斯,卻忽略了美國濫印鈔票,全世界幫助稀釋通貨膨脹,而臺灣濫印鈔票,只會導致島內民不聊生。反觀大陸通過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拉動了全球經濟的復甦,不僅在世界經濟低谷時保持高速發展,快速拉近同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留下像高鐵這樣的優質資產,極大改善和提升國家發展的基礎。這是崇尚理論、博士治國,低效率的民主臺灣政府與講求實效、工程師治國、高效率的大陸「極權」政府應對危機執政能力的鮮明對比。

四、小確幸式的自我安慰在大陸和韓國的快速進步的浪潮沖刷下開始崩潰

韓國與大陸簽訂的自貿協定如同一顆巨型炸彈的衝擊波滌盪着臺灣矛盾脆弱的心靈。過去20年韓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搭上中國崛起的順風車,依靠中國廣闊的市場,憑藉中國老百姓對韓國文化的好感和認可,幫助韓國企業的快速成長和韓國商品的升級換代。臺灣本來更應該近水樓臺先得月,憑藉臺灣的先發優勢贏得在大陸發展的先機,然而臺灣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既缺乏擁有戰略眼光的產業政策,又老怕大陸佔了自己的便宜,和大陸維持着一種若即若離,只想賺便宜不想吃虧的關係,結果不止是損人不利己,而且耽誤了臺灣經濟轉型千載難逢的機會

過去二十年中國大陸在新能源、工程設備、港口設備、超大規模工程建設、超級計算機、造船、高鐵、精密儀器製造、國防工業、飛機制造、信息網絡設備、空間技術等領域快速進步,已經開始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這些領域率先實現了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反觀臺灣,原本領先一點的行業老是害怕大陸這個窮親戚粘住自己,固步自封、自以爲是,自己把自己孤立於中國這個世上獨一無二巨大的人才、資源、市場之外,結果二十年下來,幾乎在所有領域臺灣已經或正在被大陸和韓國遠遠甩在後邊,臺灣當下可以引以爲自豪的產業還有嗎?

臺灣的經濟不景氣,歸根到底是從來沒有發展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鏈,而隨着代工產業勞動力優勢和先發優勢不再,臺灣錢淹腳目的風光就一去不復返了。臺灣的政客們唯一引以爲自豪的就是亂哄哄的民主體制,時常用莫名其妙的優越感教訓大陸,然而這種小確幸的虛榮也維持不了幾天,此次九合一大選明確告訴馬英九,民主不能當飯吃,鄧小平 「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論是送給馬英九和臺灣政客最好的良藥。

臺灣的政治家們應該學會用戰略的眼光看清檯灣的過去和未來,要有緊迫感,和危機感,找準自己的定位。否則隨着大陸產業的全面進步,臺灣將失去轉瞬即逝兩岸產業佈局的機遇期,臺灣產業和經濟轉型的機會將越來越少,而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機會越來越大。

有人說臺灣此次大選是對兩岸政策的公投,不管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如果這樣去解讀只能使臺灣滑向深淵的速度更快。過去,看在國民黨的面上大陸在許多方面單向對臺開放讓利,2013年大陸對臺貿易逆差達到1160億美元,佔臺灣GDP的四分之一,仍然不能阻止臺灣經濟下滑的趨勢,一旦民進黨掌權挑動事端,大陸對臺的優惠將會終止,甚至制裁,臺灣的日子就會更加難過。不過這也許更有利於臺灣人痛定思痛真正明白自己的近兩。如果民進黨執政,臺灣經濟加速墮落,必將失去更多的籌碼,反過來有利於兩岸的統一。所以現在可能是大陸最不介意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在臺灣當政的時期。

臺灣如能冒出一個明智的戰略政治家,及早佈局後馬英九時代,也許還能趕上蹭大陸崛起的末班車。

●作者九峰,現居美國鳳凰城,碩畢,從事信息安全和計算機控制和管理工作。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