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模式崩盤 中國式“以房養老”易生難養

近日來,沉寂了10年之久的“以房養老”以星火燎原之勢迅速佔據了各路媒體的版面民間也以微博、微信方式熱議着。造成這場爭議的源頭來自9月13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以房養老)”的敏感字眼

坊間對“以房養老”的一片反對聲浪中,部分專家學者及時提出“民衆對 以房養老 認知妖魔化不值得提倡”的言論。持同類觀點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表示,“以房養老”本質上屬於一種金融服務工具和產品,它既是一種市場行爲,又是一種自願的、可選擇的、可補充的養老方式,而並不是一項養老政策。其在我國更加適合在小衆化人羣中推廣。

無獨有偶,素有“中國 以房養老 第一人”之稱的前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孟曉蘇也指出,“以房養老”可先從無子女和失獨老人中開始推行。

就在國內各方輿論酣戰之際,傳來了海外“以房養老”崩盤的消息:據相關媒體報道,“以房養老”發源地荷蘭遭遇經濟危機使這項養老方式陷入困頓。而曾因重度老齡化對外宣稱普遍接受“以房養老”的日本最近也遭遇了此種養老業務模式之困。

多位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均表示,“以房養老”是一項系統工程,絕非保監會組織、壽險公司簡單出面研發推廣產品就可以承擔這一重任。它需要由國務院牽頭協調,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國土部、民政部老齡委金融保險界、研究機構乃至社會文化機構等來自各方力量的通力配合。與此同時,“ 以房養老 宜結合中國國情,比如嘗試非 倒按揭 式 以房養老 。”

海外鏡鑑

“以房養老”是個舶來品,源於荷蘭,至今已有幾十年的歷史。1995~2008年間,荷蘭的房價平均上漲了250%。房子不斷升值,促使“倒按揭”業務節節高升。然而2008年的一場金融危機戳破了荷蘭房產市場的泡沫。

隨後,受連年經濟危機的影響,荷蘭房價一跌再跌,這迫使荷蘭老年人嚐到了“以房養老”的苦果。當年指望靠提前支取房產剩餘價值來頤養天年的老年人現在正面臨着債臺高築、被迫賣房困境

據荷蘭住宅業主協會新聞官Hans W. Andr de la Porte介紹,荷蘭也在總結近幾年的經驗教訓:首先,荷蘭至今未形成一個穩定的房價,當遇房價下跌,老年人領取的養老金金額總量也在不斷減少。這很可能出現金融機構設立的房價上限已經花完,老年人依然健在卻只能被迫賣房的窘境;其次,即便荷蘭房價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如果老年人的壽命超過預期,其依然會被迫賣房而居無定所。此外,在荷蘭“以房養老”模式裡,老年人必須爲貸款支付利息,一旦利率產生波動,也會影響他們領取養老金的金額總量。

該新聞官進一步分析指出,“以房養老”在荷蘭幾乎已成爲明日黃花。由於房價下跌、風險過大,銀行對這項業務不再充滿熱情,很多金融機構乾脆不再提供此類產品。爲解決這一問題,荷蘭住宅業協會連同銀行、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公共房屋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 以房養老 工作組”,設立該組織就是爲了想出解決“以房養老”困境的好點子,但遺憾的是,該組織至今尚未出臺過任何可行性方案。

在日本,“以房養老”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儘管日本人善於學習新事物的性格曾使“以房養老”在日本國內引發較高關注。但時至今日,其在日本發展緩慢,從政府到民間推動都不是很積極。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其著作《一個人的老後》中指出,“武藏野模式”(日本實行“以房養老”的一種模式)開辦的20年來,僅出現過100個使用該模式貸款的案例。其認爲“以房養老”在日本的窘境與日本特殊的經濟和自然環境有關,“少子老齡化”、經濟下滑加劇了房價下跌。而頻發的自然災害也極大降低了住房的遠期交易價值。

上觀之,“以房養老”在其發源地早已成爲難以置放的“雞肋”,而這一舶來品要成功登陸中國也決非易事。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平告訴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荷蘭和日本“以房養老”模式的慘敗經驗告訴我們,要想使“以房養老”在中國成爲一種切實可行的養老選擇,必須具備穩定的房價和持續穩定的經濟大環境這兩大前提條件

孟曉蘇則認爲,荷蘭“以房養老”失敗的警鐘更提醒我們在“以房養老”試點過程中,政府必須制定具體可行的政策體系,完善相關房產評估、政策諮詢、糾紛仲裁及風險分擔機制。與此同時,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以房養老”相關衍生產品的創新改革,使該模式更加符合我國的國情,更能滿足我國多樣化的養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