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周報/網路世界易沉迷 就連青少年也害怕成癮?

BBC最新調查,近8成家長最擔心青少年接觸網路暴力、上癮,和粗鄙內容。示意圖,與新聞當事者無關,圖片來源/Ingimage。

文/蘇蘅

「原神啓動!...只能兩小時?」今年8月初,中國再度對青少年使用手機「防範沉迷」提出新限制,擬將全國智慧型手機強制安裝「未成年人模式」,18歲以下每日使用手機上限兩小時,並允許父母管理觀看內容,還限制追星娛樂,不可應援集資、投票刷評論。

●丹麥要求管理上網時間

兒少沉溺網路已成普世議題。丹麥從小學開始,在每週吃蛋糕時間,要求學生自我管理上網時間,下週吃蛋糕時報告減少上網成效。還開設上網情緒管理課。

歐盟多次找科技業者開會,要求重視使用手機和上網的年齡驗證、數據蒐集和商業操縱,以減少兒少數位風險。

20年前學者提出「網路上癮」,還只是狂上網、瘋電玩,最近多國的「數位困境」調查,看到更復雜難解的新問題。

●放下手機 最沒用的招式

BBC最新調查,近8成家長最擔心接觸網路暴力、上癮,和粗鄙內容。美國皮尤中心調查,13至17歳兒少96%有智慧手機,且比父母熟悉各種APP;父母對於子女如何用手機或上網做什麼幾無對策,只會對子女說「放下你的手機」,但這是沒用的招式。

●線上行爲 內容差異很大

哈佛大學兩位教授卡麗詹姆斯和艾米莉韋斯坦去年出版新書《螢幕背後:青少年面臨的問題》,指出青少年線上行爲的複雜萬端:有些上網1小時可能在瞭解製作滑板的技巧,另一人花時間幫忙朋友解決困難,還有人可能在學語文或新事物,也有青少年研究陰謀論或假訊息,說明每個青少年接觸的內容差異很大,好壞不能混爲一談。很多父母誤用淺薄的認識和偏見,錯失帶子女走向正確方向的時機。

很多青少年擔心自己上癮,也擔心朋友上癮或遇到詐騙勒索。他們面臨這些社會問題,正需要父母幫助、理解,並幫他們設定界限,解決問題。父母叫他們放下手機,無法讓他們更理解光怪陸離的網路世界。

最近《天下雜誌》提出讓人警惕數據:國中生網路沉迷盛行率,疫情中提高到24.4%,下一步就是成癮。兒福聯盟2021年調查,兒少每週上網使用42.7小時,比2020增加快1倍。一項包括臺港澳韓日中的青少年上網調查,臺灣男生每週上網36.2小時,女生32.5小時,高居東亞之冠。

●擔心上癮 需要指導支持

研究發現,在社羣媒體陪伴下成長的青少年,有使用社羣媒體的積極面和痛點。其實他們和大人一樣擔心過度掛網,常常對自己發出警報。

哈佛學者經過數年訪問全美3500個青少年後,指出成年人自認對青少年和電腦螢幕的理解大部分是錯的。研究者問青少年:「您希望成年人瞭解什麼?」他們說,「希望父母知道我們確實需要他們指導和支持」。

●瞭解困境 擺脫科技陷阱

我們生活在文本、影片都會跨時空的世界,對於從小就要對抗掠奪性科技的青少年來說,APP常有陰謀設計,引誘他們點擊,並且不斷拉長上網時間。父母要先了解青少年的困境,幫助他們瞭解科技陷阱,協助他們取回主控權,也要多討論後續行動,包括反思、問責和如何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大人們事實上可以做很多事。(作者爲政大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