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拖垮孩子的,不是智商、情商,而是麻痹父母的“僞自律”

作者:主創團·恩伊娜

前幾天接到朋友的電話,聊起她兒子的時候,她發愁不已。

她說,兒子成績一塌糊塗,學習一點也不自覺。

她爲了兒子辭去工作,在家照顧和督促他的學習。

而她的兒子,也會很聽話地坐到書桌前,看起來很努力的樣子。

之所以說“看起來”,是因爲孩子雖然攤開了書本、試卷,然而她去看的時候,卻發現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一個字都沒有動。

她再想想鄰居家的孩子,父母沒怎麼管着,但孩子學習很自律,成績也好。

她很納悶,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像我朋友這樣的父母,孩子不自律,就推着、監督着、督促着、孩子看起來好像很努力,可是完全沒有效率。

再看看孩子,在父母的推動下,就像一臺沒有發動的車子,推一下動一下,父母着急得不行,孩子卻不當一回事,甚至與父母發生衝突。

曾聽過一句非常扎心的話,“努力的驅動力一旦是來自外部的壓力,努力只是一場名爲「努力」的行爲藝術。”

父母與其在後面推動着孩子,讓孩子看起來像是在努力奔跑;不如點燃孩子內心的熱情,讓他們能自主奔跑,這樣才能跑得更快、跑得更遠。

“僞自律”,既短暫又脆弱

在知乎看過這樣一個網友的故事,

他小時候成績其實還不錯,但父母和家裡的親戚對他的學習卻要求更加嚴格。

只要是考試沒有考到理想的分數,家裡的父母和親戚,就會輪番過來對他各種鞭策、說教、督促、提醒。

也許在父母看來,這樣的督促讓他更自律了,但他的內心卻非常反感,甚至一度變得有些厭學,連帶着成績也下滑不少。

後來,上了大學,沒有了父母的約束了,他更像是逃離籠子的小鳥一樣,完全地放飛自我。大學四年,他經常逃課、考試不及格,差一點就被退學。

他說,“他律”像美麗的肥皂泡一樣,只是看什麼時候破而已。

的確,父母可以用盡全力管着孩子、推着孩子,但這樣因爲外力而產生的“自律”,看起來很好,其實只是“僞自律”罷了。

在外力的壓迫下,孩子不得不用追求形式和儀式感的方式來維持表面的自律,用來回避父母的責罵和嘮叨。

這樣反而讓孩子在學習和父母的雙重壓力下,變得越來越焦慮。他們需要不斷地與自己對抗,與父母對抗,這樣的自律,讓他們越堅持越痛苦。

而這樣被父母推動的“僞自律”,一旦失去了外在的動力,他們所謂的“自律”就會土崩瓦解。

長此以往,孩子要麼會選擇逃避,要麼會變得叛逆。

心理專家武志紅說:

“只有追逐你想要的東西,那纔是動力,而不是壓力。壓力是,別人想你贏,別人想你輸,而你認同了他們的想法,你自己內在的動力看不到了。”

父母的督促、責罵、嘮叨出來的“僞自律”,讓孩子內耗的同時,也磨滅他們的內在動力,這樣的“自律”既短暫又脆弱。

由內而外的自律,纔是真的自律

作家聖埃克蘇佩裡曾說:“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是僱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唯有內在的覺知纔可以真正地改變一個人,使人主動去做,變得強大。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教育專家陳美齡,她的三個兒子都非常自律,並先後考上了斯坦福大學。

她從不會用約束、逼迫的方式讓孩子自律。反而總會給孩子理解和支持,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比如:

在學習關於鯨魚的知識時,爲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內心的熱情。

她會去調查一年的捕鯨量數據,帶孩子一起看與鯨魚有關的紀錄片,收集雜誌和報紙上的相關報道。

孩子因此對學習內容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並主動與媽媽聊起鯨魚知識相關的話題。

陳美齡也不會因爲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而責備、否定、監督孩子學習。

反而用盡辦法幫孩子將枯燥的學習,融入到生活,融入到有趣的遊戲、有趣的實驗中,使他們找到學習真正的意義和樂趣,發自內心的喜歡,從而學會自律。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而從內打破纔是生命。

就像你告訴一個人,你的頭髮很亂。他也許會反駁你,哪裡亂了。

但如果你給他一面鏡子,讓他自己去看,他看到了自己的樣子,自然會發生變化。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與其不斷地嘮叨、講道理,用鞭子趕着孩子學習,不如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讓孩子由內而外地改變,從被動選擇變爲主動選擇。

這樣,孩子會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前進方向。

他們會更瞭解自己內心的需求和熱愛。

他們會更願意爲之付出時間和精力,並迎接各種挑戰和壓力。

內驅力是自律的核心和基石,只有這樣的自律纔是更長遠、更有力量的自律。

自律從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開始

稻盛和夫說:“真正強大一個人的是他強大的內驅力。”

內驅力就像每個人內心的那臺“發動機”,只有“發動機”自己運轉纔有足夠的動力前行。

培養強大、自律的孩子,我們可以從激發孩子的內驅力開始。

1、擁有“被接納”的歸屬感,讓孩子更有動力

在《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時間很晚了,孩子卻還沒有完成作業。媽媽問孩子,有什麼辦法能快點寫完作業,孩子開玩笑似的回答,“你狠狠地罵我一頓,我就可以很快完成了。”

然而媽媽卻回答:“那可不行,我這麼愛你,即使你寫不完作業,媽媽也捨不得罵你啊。”

孩子聽完媽媽的話,很開心,覺得得到了媽媽的接納和理解,最後自己主動、高效地寫完了功課。

父母的認同和接納,讓孩子有歸屬感,而有了歸屬感的孩子,會更主動地向着好的方向發展,以不辜負父母的信任。

平時,我們可以少些否定、斥責和催促,多些積極地鼓勵和認可。

比如:

“媽媽看見了你很努力呢。”

“關於......你做得很好,媽媽爲你驕傲。”

“我看到你的沮喪,你覺得這次成績不理想,可以想想怎麼做才能掌握那些知識點,需要幫助的話可以隨時找我,我相信通過努力你可以做得更好。”

讓孩子知道,我們看見了他的情緒和努力,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和包容的。

也讓孩子瞭解,無論如何我們都會支持他,讓孩子更有信心、更積極地去改變。

2、提供“我可以”的自由,讓孩子更主動

有數百項研究發現,不管是在學校、家庭或是企業中,解釋任務重要的原因,以及在執行任務時儘可能多地給個人提供選擇自由,都會比獎勵或懲罰激發出更強烈的動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安排或者命令的方式,讓孩子去學習或做一些事情。

但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會認爲這不是自己份內的事情,而是父母的事情,他們當然不想去完成。

所以,我們可以從小事開始放手,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並給他們提供有限的選擇權。

可以詢問孩子,“先做……還是先做……你自己決定。”

或是讓孩子思考,“你覺得有哪些解決辦法?”

比如:

“謝謝你告訴媽媽你最真實的想法。但你現在語文基礎薄弱,你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解決呢?媽媽想聽聽你的意見,或者你還需要媽媽給你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呢?”

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自己做出選擇,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和選擇被尊重。

他們會更有自主感,願意對事情負起責任,並努力地完成,從而學會自律。

3、享受“我能行”的滿足感,使孩子更有鬥志

我們常常看到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但學習卻不會這樣。

其中一個原因是,孩子在遊戲環節中,一關一關地闖關,給他們帶來“我可以”的滿足感,讓孩子越來越有鬥志。

所以,在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孩子獲得“我能行”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讓他們更有動力。

引導孩子一起拆分目標,並給予及時的鼓勵和激勵。

與孩子一起將大目標分解成許多個小目標。

比如,這一週孩子只練習其中一個知識點。

一旦孩子做好了,就給孩子及時的肯定和激勵,讓他們覺得“我可以做好。”

這些小目標是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完成的目標,不會太容易也不會太難。

這樣,孩子會感受到完成目標的美好過程體驗,確認自己是有能力的,而對自己更有信心,更有主觀能動性。

作家馬丁曾說:“真正的自律,不是往外,而是往裡。”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好的未來,那麼請不要再被孩子短暫的“僞自律”所迷惑,幫助孩子從內出發,學會真正的自律。

讓孩子在沒有父母督促的路上走得更堅定、更有力量。

這也許需要作爲父母的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思,去引導孩子。

希望未來每個孩子都能點燃心中的那把火,活出屬於自己的璀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