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外埔石滬羣維護不易 冬天須冒着酷寒搶修受損石滬

苗栗縣後龍鎮外埔沿岸合歡石滬是具有近200年曆史,被文化部訂爲國家文化景觀。(謝明俊攝)

後龍鎮外埔合歡石滬起造於1830年,現在還留有滬主及股東名冊。(謝明俊攝)

苗栗縣後龍鎮外埔毋乃石滬起造於1820年,被文化部訂爲國家文化景觀。(謝明俊攝)

冬季強烈東北季風帶來強浪很容易造成石滬毀損。(謝明俊攝)

冬季經常要冒着酷寒去修復毀損的石滬。(謝明俊攝)

苗栗縣後龍鎮外埔地區沿海留存有2座2百年曆史的石滬,被文化部訂爲國家文化景觀,近日傳出因遭強烈東北季風侵毀,卻無經費整修的窘境。石滬起源一說是源自於早年當地的道卡斯族人所建,漢人進入後龍地區向道卡斯族人租用捕撈漁獲,逐漸轉成漢人所有,目前當地僅存合歡及毋乃2座石滬,全賴當地居民維護,石滬維修非常不易,尤其是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期,需要常常檢修,否則一個冬天下來,石滬就有成爲廢墟的可能。

苗栗縣由竹南鎮一路至苑裡鎮間的濱海區域,多半都是沙岸地形,唯獨後龍鎮外埔里至海寶裡一帶的海岸,卻屬礫石海岸,海岸間大小礫石衆多,早年的道卡斯族人就居住在竹南鎮中港地區至後龍鎮公司寮一帶海岸,因此,道卡斯族利用了灘岸間的大小礫石堆建成石滬,成了重要的漁產捕撈設施。而南北相鄰的大山及水尾等地區,因都是純粹沙岸,所以當地就發展出牽罟的捕撈漁產方式,當地環境條件直接影響住民謀生方式由此可見。

據聞,漢人由閩南地區遷移至後龍地區,向道卡斯族人租用石滬捕撈漁產,時日既久,滬主轉爲漢人,據考證,目前外埔海岸僅存的毋乃石滬,起造於1820年,合歡石滬則爲1830年,從那時一直延續至今天,2座石滬依然存在,由此可知2座石滬的歷史文化價值。

石滬捕魚的原理是在岸際以礫石堆成石牆,牆中有縫隙可以讓海水進出,漲潮時水滿過石滬,魚羣遊進石滬覓食,待退潮水退,魚羣留在石滬內,滬主及股東們就可進入石滬輕易捕撈漁產,由於石滬建在海水可以淹沒區域,所以常受海浪侵襲毀損,尤其是冬季東北季風強盛時期,石滬經常出現毀損,必須立刻修補,否則整座石滬將會毀於一旦。

石滬維護協會理事長許素瑋指出,維修石滬是一項技藝,必須懂得潮流、潮汐及海浪衝刷力道,石礫須以倒立利用石滬捕魚的原理是倒V船底方式堆疊,以抵消海浪衝擊力道,由於冬天東北季風強勁,所以冬天是維護石滬的重點時間,但因季節潮汐的不同,冬天的幹潮時間多半在清晨,所以修護石滬常常需要在一大清早天氣最寒冷的時間進行,非常辛苦。

過去石滬滬主及股東都是維護石滬的主要人員,外埔地區許多居民都懂得修補石滬,但隨着工商業進步,靠石滬維生的人數愈來愈少,也使得石滬漁民產銷班的人員也逐漸凋零,目前石滬協會積極培養維修石滬人員,以防技藝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