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探索數學拔尖人才早期培養,中小學數學自帶“選拔功能”是對是錯?

圖說:揭牌儀式現場 王蔚 攝影

在昨天華東師範大學數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研討會伊始,出現了一個小花絮。因爲請來的都是數學界重量級人物,有參會的中學校長當場“調侃”,大咖們“不能只會揭牌,也應該多上上課”,意指大學的數學教授們要有責任多走進中小學的課堂。這個提議當即得到主辦單位的採納。

華東師大數學科學學院院長呂長虹開宗明義,這個中心是專門致力於數學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評估遴選和一體化貫通培養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平臺。他說,對數學拔尖創新人才的發現和培養,目前國家層面的政策基本上面向高等教育階段或者高中階段,對初中和小學階段的數學“資優生”關注不夠,沒有建立起學段貫通的拔尖人才教育體系,也缺乏整體設計和制度保障。在實踐層面,還需要釐清拔尖創新人才的含義、選拔方式、成長規律、培養模式,追蹤培養效果等問題。數學“資優生”的選拔和培養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各類數學學科的競賽,而競賽之外的數學資優教育課程資源相對匱乏。此外,數學“資優生”的甄別工具開發、能力特徵、適合中國的數學“資優生”教育模式、數學資優教育的師資培養等,現在都還缺乏理論研究和實際探索。

數學尖子的早期培養問題,誰最有發言權?新民晚報記者在現場發現,華東師大昨天特邀了滬上20多位中小學校長蒞會,但他們顯然不只是來捧場的,而是利用這個機會道出了許多當下基礎教育領域裡數學教育的困境。

華東師大附屬小學校長嚴瑋懿說,即便是像他們這樣的優質小學,而且又是冠名師大的附小,數學教師隊伍裡卻沒有一位是大學數學系畢業的。雖然這些數學老師平時也能把課上得很好,學生的數學成績也蠻好看,但指望他們去建構小孩子的數學思維、數理邏輯,包括給孩子們分享數學史上的許多有趣故事,非數學科班出身的教師就有些勉爲其難了。沒想到嚴校長的話竟引來其他小學校長的認同,甚至有一所名牌初中的校長也說,他們學校40歲以上的數學教師,只有兩位是來自數學專業的。這些年來數學系畢業生鮮有進入小學教育領域的,而阻力到底來自於哪裡呢?

對於數學“是大腦的體操”“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這樣的論述,從中小學的角度來看,目前或許還只停留在口號上。有專家在會上直言:“拿解二次方程來說,日常生活中沒有一個人會需要運用到這個知識。那麼學數學究竟爲了什麼?是爲了考試和升學嗎?有的學生學數學只爲了競賽,拿了金牌被保送進大學後,很多人不到一年就提出轉專業,再也不碰數學了。這個問題又出在哪裡呢?”

創新拔尖人才不一定來自競賽,這樣的觀點在會上贏得大家的一致贊同。但是,據新民晚報記者瞭解,推行“減負”以來出現了一個怪象——競賽越來越“小衆化”,很多有興趣想參加的學生卻被擋在奧數比賽的大門外。對此,上海中學校長馮志剛提出了一個問題:像數學班這樣的培養模式,到底是圈養在魚缸裡好呢,還是就應該直接把魚缸放置到大海里好呢?而市西中學校長董君武說得更直白:“把孩子都往競賽上培養,這肯定是錯的;但有天賦的孩子卻得不到競賽的機會,那也是不對的。教育是要引導社會改變一些什麼呢,還是讓社會的焦慮把教育帶偏呢?”

數學在中考和高考總分裡的權重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凡名牌高中裡的“尖子生”往往都是數學高手。學不好數學的學生大概率是無緣985、211高校的,這已經成爲客觀事實。由此,中小學的數學教育就必然會“天然地”帶有選拔功能。有校長提出,這對廣大學生來說到底是受益還是受損?對於這個問題,昨天的研討會持續了三個多小時仍沒有結論。有專家表示,這給新成立的數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中心留下了一個很好的課題,答案只能在實踐中“且聽下回分解”。

新民晚報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