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與莫斯科密會 討論俄烏停戰可能性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時報出版)

回顧杜魯門的全球主義到修正,它花了美國整整七十年以上。即使越戰敗了,阿富汗、伊拉克皆陷入泥淖,仍然延續很久。美國外交政策的改變,只有在少數時刻會有針對某一個衝突出現政策性的大翻轉(例如尼克森訪北京);美國的外交政策向來保守、傳統、謹慎、延續性、微調。

除非他們嚐到了甜頭(二戰),或是嚐盡了苦頭(阿富汗戰爭)。

其中邊打邊談,邊升高戰事到一個階段,同時進行秘密談判,最值得臺灣人重視。

二○二三年七月初,烏克蘭士兵還在烏東前線,面對地雷、水淹,進展緩慢且痛苦時,美國學界、政界以及輿論對於開啓與俄羅斯外交溝通管道,呼籲聲已經愈來愈大。

美國三大電視網的國家新聞廣播公司(NBC)獨家披露,華府人士與莫斯科方面的代表,實際上在二○二二年冬季末了幾個月,已進行多次秘密會議,其中四月於紐約進行的一場密會當中,美方智庫學者甚至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見面,搭上線,官方則展開至少一次美俄間睽違多時的準對話。

根據NBC新聞:這場會談的美方代表,都是曾經任職白宮、國務院或五角大廈的重要人士,而且對於俄羅斯事務,或是前蘇聯事務,或是歐洲事務,都是有豐厚經驗的前朝官員。其中包括哈斯(Richard Haass),他是即將退休的外交關係協會理事長,也是外界非常熟悉的資深外交官。

這幾場會談的主要議題,都是討論烏戰的可能退場停火的策略。

烏克蘭戰爭必須在戰場之外,同時開啓外交管道,雙軌並行,尋找停火解決方案的呼聲,並不突兀。

從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軍事智庫藍德公司與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各大外交期刊的頭條版面上,二○二三年,烏克蘭戰爭一年後紛紛響起和談之聲。

根據NBC、《紐約時報》及《新聞週刊》,報導引述美國外交官員的消息,四月美俄已密會,代表美方出席的兩名關鍵人物:一位是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理事長哈斯,另一位是喬治城大學外交事務學者庫普昌(Charles A. Kupchan)。他們在七月份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上,聯合發表一篇長達兩萬字的俄烏停火說帖。論文的一開頭即指出現階段想要結束戰爭,既要打,也要談。他們認爲,俄烏雙方目前仍有未實現的戰場目標,皆自認有機會取得更多戰果,因此此刻雙方馬上走上談判桌,並不切實際。

兩位學者提出了分階段雙箭頭烏戰策略:第一階段,在年底冬天前,以最大力道和最快速度協助烏克蘭提升軍事力量,設法奪取最大戰果。第二階段等到年底入冬,戰爭季節告一段落之後,二○二四年烏克蘭及俄羅斯總統大選也皆結束後,華府適時介入俄烏之間,發起外交攻勢,向基輔與莫斯科雙方同時提出停火協議與和平方案。

哈斯接受訪問時表示:你說俄羅斯快輸了嗎?有可能……有人說普丁正在兵敗如山倒,俄軍士氣一落千丈……但我對此抱持懷疑態度……至少目前如此,你看克里米亞,當地民調還是大部分人支持俄軍。所以我的評估是,烏克蘭有可能奪回部分失土,但俄羅斯真會如某些人所預測的輸光光?雖然不能排除這個可能,但我仍未看到具體的跡象。

曾在布希政府時期擔任國務院顧問的哈斯認爲,雖然烏軍目前士氣高昂、西方供輸源源不絕,但這些優勢碰上俄羅斯單純以數量取勝的人海戰術時,頂多只能打成平手,形成僵局。因此西方必須設定終戰策略,此策略不應該以推翻普丁,或打倒俄羅斯作爲最終目標,而應以協助烏克蘭在談判之前,取得最大戰果,爲階段性任務。爲達此目的,從此刻到年底這段時間,西方不但不需要忌憚普丁的核威懾,自我設限,更不要減少對烏克蘭的軍援,反而應該加速運送新型武器和優勢軍火,包括F-16戰機和長程飛彈給烏克蘭,以協助烏軍儘可能在年底前拿回最多的領土,同時壯大烏軍聲勢,以便爲第二階段的外交談判,籌措儘可能最多的交換籌碼。

拜登政府的烏克蘭政策,正在往此方向循序漸進。

這是拜登上任後,逐漸成熟的新全球主義的思維。一方面美國總統拜登繼續吶喊:美國不會動搖!我們絕不動搖!我是說真的,美國對烏克蘭的承諾不會減少,我們力挺民主自由,今天,明天,一路到底!

然而臺上的口號是一回事,底下的政治現實,卻是任何一個頭腦清楚的政治學者與外交幕僚,都無法逃避的美國終戰利益。

哈斯與庫普昌在烏克蘭止戰計劃的第二階段中,明白點出了歐美對於烏克蘭的軍援力道,絕對不可能直接按照政治人物字面上所說的,直接理解爲「一路到底」,永無止境。事實上,隨着上一筆軍援法案撥下來的預算逐步用罄,共和黨掌控的衆議院對鉅額外援的不滿日益堆高,加上二○二四年總統大選季節即將開跑,華府一年多來都順着烏克蘭的政治風向,可能即將生變。此外,歐洲國家目前雖與華府挺烏立場一致,然而包括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都正面臨戰爭所衍生的通膨、烏克蘭難民等內部問題。等到二○二三年底,當這些北約國家可能再次捫心自問,看着自己國內經濟衰退或是停滯,該不該繼續幫着烏克蘭這麼打下去,恐怕到了二○二四年將是完全不同的態度。(三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