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支亞幹文化特展 呈現史前玉文化遺址保存過程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2樓特展空間即日起至明年3月10日止,舉辦「Mseupu lnglungan心聚:支亞幹文化特展」,展出支亞幹部落的人文歷史與考古遺址文化內涵。(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2樓特展空間即日起至明年3月10日止,舉辦「Mseupu lnglungan心聚:支亞幹文化特展」,展出支亞幹部落的人文歷史與考古遺址文化內涵。(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2樓特展空間即日起至明年3月10日止,舉辦「Mseupu lnglungan心聚:支亞幹文化特展」,展出支亞幹部落的人文歷史與考古遺址文化內涵。(花蓮縣文化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萬榮鄉西林村支亞幹(萬榮·平林)考古遺址擁有豐富的史前玉文化,地方與政府機關過去卻因土地使用問題處在爭議和誤解狀態,經花蓮縣文化局、考古學界與部落歷時10多年努力,終於化解衝突並共商遺址保存方式,這段無形過程近日被化作圖文呈現在花蓮縣考古博物館,讓支亞乾的人文與歷史持續發揚。

支亞幹(萬榮‧平林)考古遺址位在林田山麓下向花東縱谷傾斜的高低兩層低位河階臺地,行政轄屬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1929年被日本博物學者鹿野忠雄發現後,深獲臺灣考古學界重視,且不斷髮掘出土大量玉器半成品和玉石廢料,不僅揭開遺址距今3000年前的制玉文化,更是目前已知全臺最大與完整的玉器製造遺址。

花蓮縣政府2007年、2010年先後公告支亞幹爲列冊、縣定遺址和範圍內定着的土地地號,卻因涉及族人使用土地的權利、考古知識跟發掘成果侷限學術圈,未獲部落理解,公部門與地方深陷在族人權益與遺址保存的矛盾中,經文化局、考古學界跟部落長達10多年的溝通,終於搭起平臺會議,訂定詳細的分區、分級管理機制,共商遺址保存與活化的方式。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近日將保存支亞幹考古遺址的過程,化作圖像與文字於館內2樓特展空間展出,主題爲「Mseupu lnglungan心聚:支亞幹文化特展」,展期直至明年3月10日。

文化局表示,展覽將以文化、史前、共榮及推廣等文化脈絡展示支亞幹部落(alang Ciyakang),內容則從部落遷徙歷史、遺址文化內涵,到公部門與部落共同爲地方文化倡議的紀錄,及至今持續耕耘的公衆考古教育與當代玉石工藝的視角展開。

展場除展示支亞幹部落的人文歷史文獻與考古遺址的文化內涵,亦提供豐富且詳盡的延伸資料,包含部落的社區報刊、文化局的試掘報告與列冊遺址文化資產評估計劃等刊物,以及公部門委託在地部落青年拍攝的紀錄影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