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四季度持倉全景圖出爐 電子行業持股大幅提升

隨着2023年四季報披露完畢,公募基金最新規模、持股情況以及明星基金經理的動態均已浮出水面。

2023年,公募基金管理的規模繼續走高,總規模站穩27萬億元,並於去年8月一度衝高至28萬億元。證券時報·數據寶統計,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總規模爲27.26萬億元,比2022年的25.75萬億元增長5.88%。公募基金總規模多年來持續增長,最新值較2019年的14.7萬億元已近乎翻倍(圖1)。

數量方面,公募基金在2023年突破1.1萬隻大關,最新達到11514只,同比增長9.75%;基金份額則實現9.99%的同比增速,最新爲26.48萬億份。

由於2023年市場行情整體不佳,主動權益類基金(靈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的規模大幅下降,最新規模爲3.93萬億元,比2022年的4.89萬億元下降19.6%,環比2023年三季度末的4.26萬億元下降7.65%。其中,偏股混合型和靈活配置型基金管理的規模環比降幅最大,均逾7%,最新規模分別爲2.25萬億元和1.06萬億元。

行業持股集中度提升

數據寶統計,截至四季度末,共有2925只個股現身公募基金前十大重倉股名單。

分行業來看,6個行業的基金持倉市值在千億元以上。食品飲料行業繼續領跑,持倉市值合計3688億元;電子、醫藥生物行業持倉市值均在3000億元以上;其他還有電力設備、計算機、非銀金融行業持倉市值居前。

從持倉市值變化來看,9個行業持倉市值環比增長,電子、醫藥生物、農林牧漁持倉市值增長居前,均超過100億元。電子行業四季度持倉市值增長358.91億元,持倉市值超過醫藥生物成爲行業第二名(圖2)。

在AI概念火熱的背景下,第四季度電子行業獲得公募基金青睞,中芯國際、北方華創、瀾起科技等半導體個股均獲得加倉。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在第四季度頻頻出手,增持半導體相關企業,在2023年10月先後投資了長電科技、長鑫新橋,11月投資士蘭微,12月入股華力微、華潤微的子公司等。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的持續投資,有助於行業長期發展。

7個行業持倉市值環比下滑較多,均超過100億元。其中,電力設備、食品飲料持倉市值減少居前,均超過300億元。自2022年開始,電力設備行業指數持續回調,最新累計跌幅達到49.61%,公募基金也進行了相應的減倉操作。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電力設備行業滾動市盈率爲15.86倍,已處於歷史低位。

與三季度相比,第四季度公募基金重倉股行業集中度有所提升。從持股市值佔全部行業比例來看,四季度食品飲料、電子、醫藥生物三個行業合計佔比爲42.13%,相較於三季度的39.01%高出3個百分點,主要因爲電子行業持股市值快速增長(圖3)。

前二十大重倉股名單

從持倉市值來看,公募基金四季度重倉股中,有44只個股持股市值在百億元以上,持股市值超千億元的僅有貴州茅臺一隻股票。公募基金前二十大重倉股持股市值合計達到7752億元,佔全部重倉股持股市值比例超過30%。

貴州茅臺繼續穩坐公募基金頭號重倉股的寶座,一共有1593只基金重倉,比三季報減少141只。其他還有寧德時代、五糧液持股市值居前,分別爲815.33億元、526.92億元(表1)。

與三季報相比,前二十大重倉股名單新進2股,分別爲美的集團、海康威視。美的集團四季度重倉基金數爲694只,相較三季度末增長了75只,其中興全趨勢投資、交銀新成長、中泰星元價值優選等在四季度新進重倉了該股。古井貢酒、比亞迪退出了前二十大重倉股名單。

公募基金前二十大重倉股中,紫金礦業、立訊精密、恆瑞醫藥獲增持股數最多,均超過1億股。10月下旬開始,滬銅期貨價格走強,多家機構認爲2024年銅價看漲,紫金礦業銅礦產量居於世界前列,資金關注度明顯上升。

積極調倉佈局

個股調倉方面,與三季度相比,公募基金對8股的持股市值增長超50億元,海光信息增長最多,達到160.56億元。

海光信息在第四季度獲得超過100只基金新進重倉,持股市值由24.46億元增長到185.03億元。公司已發佈2023年業績預告,預計實現歸母淨利潤11.8億元~13.2億元,同比增長46.85%~64.27%。

與三季報末相比,561股獲得公募基金新進重倉,其中25股持股市值超億元。海南機場、雲從科技-UW、博衆精工最新持股市值居前,分別爲5.66億元、4.98億元、4.65億元。

部分公募基金新進的重倉股在2023年有着不俗的業績表現,統計顯示,3股已公佈2023年度業績預告,均爲預增,包括大智慧、巖山科技、京儀裝備。

TOP20基金

持倉哪些股

數據寶統計,主動權益類基金中,2023年業績表現最佳的前20名基金(以下簡稱“TOP20基金”),其單位淨值增長率均在25%以上(有AC類基金只計入A類)。在市場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如此表現難能可貴,這些高增長的基金做對了什麼?

從基金主題看,在TOP20基金中,多達6只爲北交所主題基金,佔比三成。2023年10月下旬以來,北交所個股持續活躍,10月24日至12月31日,北證50指數累計漲幅高達53.23%,帶動多隻北交所主題基金單位淨值持續上漲。

以2023年冠軍基金——華夏北交所創新中小企業精選兩年定開爲例,該基金最新前十大持倉清一色爲北交所個股,且四季度全部實現上漲,第一大重倉股爲北交所市值龍頭貝特瑞,並且該基金在第四季度增持了該股;在四季度,該基金新進建邦科技和開特股份,期間兩股均實現翻倍式上漲。值得一提的是,該基金在四季度將寧德時代踢出前十大重倉股之列。

其基金經理顧鑫峰表示,對於北交所的後續表現依然充滿信心。一是北交所公司目前估值依然具有吸引力;二是很多北交所公司延續了較快的業績增速;三是政策暖風對整個市場構成中長期利好;四是北交所未來新掛牌的公司會變多變好,增加優質供給是市場長期發展的基石,北交所個股未來或將呈現出多點開花、欣欣向榮的良好態勢。

亞軍東方區域發展則在第四季末來了一波持倉“大換血”,前十大重倉股從清一色的白酒股轉變爲清一色的光伏股:基金前五大重倉股由山西汾酒、古井貢酒、瀘州老窖、貴州茅臺和今世緣換成了隆基綠能、高測股份、宇邦新材、歐晶科技和固德威。其基金經理周思越認爲,光伏行業潛在利空已經充分體現在股價上,未來隨着業績層面利空的落地,有望確認下一階段邊際改善的預期。

TOP20基金前十大重倉股顯示,持有兆威機電和長盈精密的基金數量居前,分別有6只和5只,主要爲金鷹基金陳穎管理的4只基金所持有。另外,中郵健康文娛和寶盈基礎產業A持有兆威機電,廣發電子信息傳媒產業精選A持有長盈精密。持有超圖軟件、海格通信、均勝電子等個股的持股基金均有4只(表2)。

明星基金經理

管理規模縮水

管理百億級規模的明星基金經理被認爲是市場的“頂流”,其一舉一動都被投資者高度關注,他們的業績表現如何?

數據寶統計了部分明星基金經理的在管基金情況(AC類基金分別計入)。在主動權益類基金中,管理規模最大的是中歐基金葛蘭,其管理的基金最新規模達到573.46億元;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別是景順長城基金的劉彥春和易方達基金的張坤,規模依次爲538.57億元、466.49億元。

從規模變動來看,受去年四季度市場行情不佳影響,“頂流”們的管理規模齊齊下跌。張坤、葛蘭、劉彥春、胡昕煒、蕭楠管理的基金規模均下跌50億元以上;以降幅來看,葛蘭、傅鵬博、蕭楠、胡昕煒、張坤管理的基金規模環比降幅超過10%(表3)。

中歐基金葛蘭在第四季度進行了大刀闊斧地調倉。以其管理規模最大的中歐醫療健康爲例,前十大重倉股中僅加倉恆瑞醫藥778.36萬股,小幅加倉邁瑞醫療和同仁堂;其餘7股均遭減倉。其中,減倉愛爾眼科1473.27萬股,減倉泰格醫藥593.61萬股,減倉藥明康德和華潤三九各280萬股以上。葛蘭表示,預期醫療行業供需格局會進一步改善。在供給端,創新仍是重要驅動力;在需求端,國內乃至全球市場需求總量依然巨大,創新藥及創新器械都有着廣闊的成長空間。

相較於葛蘭的倉位變動,景順長城劉彥春管理的景順長城新興成長前十大重倉股在2023年四季度的變化就不那麼大了。該基金增持山西汾酒118.01萬股,小幅減持貴州茅臺和五糧液,減持邁瑞醫療144.92萬股,其餘6股倉位未變,貴州茅臺仍爲其第一大重倉股。劉彥春表示,四季度組合相對穩定,商業模式、資源稟賦、發展潛力仍然是重點關注指標。

易方達基金張坤則在易方達藍籌精選中大幅減倉招商銀行2000萬股,減倉騰訊控股140萬股,減倉五糧液88.07萬股,減倉貴州茅臺29萬股;同時增持藥明生物420萬股,增持洋河股份14.46萬股。張坤錶示,組合中部分優質公司競爭壁壘依然堅固,只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能夠逐年上升,中國能夠成功邁入中等發達國家,這些公司的長期成長性依然具備。

基金經理展望

2024年A股市場

展望2024年A股市場,中歐基金葛蘭表示,全球投融資環境有望在加息週期後逐步恢復,國內政策端或保持平穩,行業對合規化影響的認知會更加清晰。醫藥行業整體仍將保持穩健增長的趨勢,優秀企業長期增長的驅動力並未出現重大變化。

中歐基金周蔚文表示,相信宏觀經濟持續改善的步伐不會停止,在企業家、居民預期及相關預算得到調整後,經濟將可能在一段時間後企穩,已經連續調整的A股市場,或將出現買入有長期價值股票的良機。

泉果基金趙詣認爲,在當前階段,機會大於風險。經濟指標好轉和周圍的消費亮點已經逐步積累積極因素,需要給時間讓市場情緒慢慢恢復,底部階段更加需要耐心和定力。

景順長城基金劉彥春也持有相似看法。他表示,政策重心已經向穩增長傾斜,一季度應該會看到效果。海外通脹水平持續回落,2024年美國有望開啓降息週期。財政、準財政開始發力,監管部門呵護市場態度明確,但投資人情緒低迷,對利好因素選擇無視,負面信息則無限放大,當中或存在投資機會。

至於後續投資板塊,趙詣表示,更加關注有“增量”的方向,一是技術進步帶來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能源和AI應用;二是在“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定調下的國產替代、補短板的方向,尤其是以航空發動機、半導體爲主的高端製造業;三是需求復甦的消費行業;四是穩健增長,高股息率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