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央企未來產業佈局方向明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位列2024年工作任務首位,釋放出加快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鮮明信號。

作爲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和國民經濟的“壓艙石”,中央企業不斷強化科技創新主體作用,佈局新領域新賽道。近日不少央企透露了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思路和方向,並強調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持續增強價值創造能力。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近日在“部長通道”集中採訪活動中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創新和質優是重中之重。談及今後中央企業如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張玉卓用“源”“升”“態”來概括,即技術源頭、產業升級、產業生態。

積極佈局未來產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科技創新,方向爲產業升級。國資委正在部署推進央企產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產業啓航行動,聚焦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15個重點產業領域方向。

張玉卓指出,一方面,中央企業要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進行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效率。另一方面,產業升級一定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擺在突出位置。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建董事長宋海良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驅動引領爲核心的,主要體現在創新、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共享融合四個方面。這四種形態是轉型的一個方向,更是新質生產力提升的方向。通過創新驅動、數字轉型、綠色轉型和融合轉型,來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不少央企明確了發展思路,在新興領域中培育新發展動能。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塔董事長張志勇告訴第一財經,新質生產力是面向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先進生產力。要把建設製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聚焦集成電路、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加快核心技術創新應用,推動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技術研發,構築未來發展新優勢。

據他介紹,目前,中國鐵塔正聚焦核心功能和核心競爭力,協同相關企業,全力推進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攻關,組織實施好新一代移動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算力網絡、6G、衛星互聯網等未來產業的創新攻關任務。

作爲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投集團充分發揮直投與基金投資雙輪協同驅動的優勢,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服務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產業鏈現代化的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國投集團董事長付剛峰告訴第一財經,要充分發揮國投系基金的獨特優勢,積極助推新興產業發展。國投集團發揮國投系基金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獨特優勢,累計投資項目1040個、金額1718億元,在先進製造業、科技成果轉化、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前,國投系基金投資支持卡脖子關鍵技術項目38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37個,國家級“小巨人”企業26個。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央企業如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也是發展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副總工程師李衛表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影響力和支撐力,攸關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作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科技型企業在引領科技前沿領域以及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須增強創新的緊迫感。

張玉卓說,鼓勵中央企業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力度,特別是加大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投入。這些年中央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投入,去年全國的研發投入是3.3萬億元,其中中央企業的投入是1.066萬億元,接近全國的1/3。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電集團董事長江毅提到,將健全與綠色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科技體制機制,以科技創新爲動力增強企業活力;加快推動電力工控、燃氣輪機、氫能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進一步融合。

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楊長利透露,中廣核正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重點開展“華龍一號”、小堆、先進核燃料、光熱、高端工控系統設備、核醫學等領域科技攻堅,確保戰略主動。積極開展新技術、新工具、新工藝等創新應用,切實提升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清潔能源+”戰略在更多典型場景落地。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高級經濟師王絳表示,未來,國資央企要不斷優化資產結構,不斷實現組織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綜合創新,進一步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塑造獨特的競爭優勢,積極發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持續增強價值創造能力,加快實現我國科技自立自強,以高質量發展成爲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