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 以《自覺又包容》走過10年

攝影師彭一航於秋茂園勘景拍攝。(主辦單位提供)

喬·伯勒(Joe Boehler)以滴流創作,說着藝術題材的廣泛與包容。(主辦單位提供)

一影像創辦人馬立羣(左)表示,改變且努力專一做下去實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主辦單位提供)

攝影師楊順發於雲嘉拍攝作品 。(主辦單位提供)

攝影師李立中於工作室手繪鴿子。(主辦單位提供)

攝影師許震唐至濁水溪口拍照。(主辦單位提供)

疫情發展了三年,全球從清零政策,到開放與病毒和平共處,最終在今年終於逐漸解封。2023年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走到了第10年,今年主題《自覺又包容》正呼應着,我們人類需不斷地自覺且必須包容不同的族羣、聲音、生活模式,甚至包容不同的藝術形式。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藝術總監黃明川於導言中寫着「願意大敞開胸懷吸納奇異藝術思想與新穎影片,以迎接未來。」

同樣的攝影環境需要包容,包容不同的創作思維與內容,連續二年受邀參與;由一影像創辦人馬立羣執導放映的《有影臺灣2》正是以包容與自覺的心持續拍攝臺灣攝影創作者的故事。「改變且努力專一做下去實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影像創辦人馬立羣在2023年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放映《有影臺灣2》映後座談時這樣形容影片中的主角們。他覺得拍攝攝影創作者們,讓他以更包容的心瞭解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也看到每位創作者們,爲了做一個作品,可以不顧一切,全心投入,讓他很敬佩。參與座談的楊順發首先跟在場三位專職藝術家許震唐、李立中及《有影臺灣》導演馬立羣敬禮,「那個勇氣我做不到,我有固定的收入,讓我可以自由的創作發揮。」

馬立羣從李立中創作過程中體會到臺灣獨特的文化。2016年開始李立中以鴿子爲創作題材,他用抓拍的方式,拍攝臺灣賽鴿在訓練準備比賽的那一些鴿子,抓拍牠們飛翔的畫面,然後把牠們輸出在影印紙上,再將這些照片浮貼在牆面上,當風起時吹過去它就會飄起來,「那種物理性的變化,所產生的感性浪漫,是我第一件作品。」這也是失去母親後,他跟父親聊最多的題材,陪伴父親,失去母親,他的生命史開始畫起鴿子,他記錄着每隻陪伴他成長的鴿子。他也收集每隻鴿子的腳寰,將他做成一件立體作品,來感謝每一隻鴿子。有些人問李立中爲什麼這麼喜歡鴿子啊?「我也不知道爲什麼會這麼喜歡鴿子,可能是某種移情吧?有種移情作用,就是我把我的內心所向往的,所渴望的某種目的,轉移到養鴿子的這件事上,畢竟鴿子會回家一直都是我深深着迷的地方」,影片中的李立中說話的眼神,透露出渴望有個溫暖的家的感覺。「我其實在2012年前是在臺北,那時蠻常搭客運往返,我覺得某程度我就像鴿子一樣,不斷來回」,李立中認爲很巧合也很浪漫的一件事就是鴿子整個定位點跟國道客運的路線很像。「國道一號剛好就是沿着這個(路線)蓋的嘛!所以很巧的我來回的路線跟牠飛行的路線是重疊了」。

馬立羣接着問大家「攝影對你們的改變是什麼?」許震唐迴應,攝影讓他學會觀察及做事的方法與態度,也讓他更懂得「純粹」兩個字。「當不靠攝影吃飯,所以可以做自己最喜歡的題目」。最重要的是「實踐」,如何實踐心中的理想,透過攝影的過程,紀錄故鄉如何變化,進而能透過作品改變故鄉。許震唐站在故鄉的原點拍照,再拓展到濁水溪,他引用原住民的一段話說「山地人(原住民)把山及土地這一件事情當成是生命,而平地人把土地這一件事情是當成你們的財富。」生命跟財富這一件事情你如何去看待。許震唐從拍攝濁水溪裡面去看到對土地與生命認知的不同。他孤獨地走在這一條道路上,一直探討着土地與人們的連結,想讓更多人瞭解這片土地真正的美在哪裡,喚醒更多人更重視自己生長的這片環境。

楊順發則迴應「攝影改變了我整個人生」,「從大家喜愛我的工作態度及作品,讓我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臺灣是座海島,創作讓楊順發看到臺灣海口人的獨特修養與文化,例如當正中午大家正要吃飯,靠海吃飯的海口人就得忍受飢餓,趁着海水退潮時努力工作。「讓我更重視『故鄉』議題,每個創作者就應該做好自己故鄉的題材。《有影臺灣》片頭,一個攝影人扛着梯子,逐漸地往水邊走進去,徒步走到想要拍攝的位置,再爬上梯子觀看,按下快門,他不用空拍機,他想要用肉眼觀看去拍攝。這是攝影家楊順發對故鄉的奉獻。楊順發影片中講述着他在2014年看到李俊賢老師的展覽《臺灣Togo》,畫面中有一隻小黑狗,走在T字路口,旁邊有一棵老榕樹,還有一個小土地公祠,那隻小黑狗要往前面T字型路走去,但小黑狗停留在路口不知向左轉還是要向右轉。「我看到那張作品很感動,因爲他去點出臺灣的現況,臺灣到底是要往美國比較好?還是靠向中國比較好?」於是讓楊順發有個靈感,在故鄉海岸線尋找主題拍攝,《臺灣togo臺灣土狗》於是誕生。「雖然你們看到的好像是狗,其實我是在說臺灣,這羣狗在海面上做什麼,其實牠們在回溯臺灣的歷史,牠們看起來是在打架,讓我想到閩客相爭,牠們在爭地盤爭土地」」楊順發用作品說着不只是臺灣人自己相爭,而是臺灣人面對國際上的處境。

「因爲雕像會有一些靈體」影片中另一位主角彭一航說雕像裡面有住着幽靈 。他用視覺創造魔幻時刻,用「動物肖像」來呈現一種另一種真實,而不是虛假。攝影再現的這個影像是否能夠代表真實這件事情,是彭一航一直在思考的事,他覺得攝影複製現實的能力這麼強,那應該不會跟真實脫離太遠,或許它可以代表真實本身。但他又常覺得很多時候,攝影拍攝的再現影像,似乎沒辦法代表真實。「所以我就想要挑戰這個攝影的複製性,去創造一個不曾存在的影像。」彭一航想挑戰的就是用攝影拍出靈性。

「生死都讓人着迷,藝術也是如此。」,今年影展《靈魂吶喊》片中主角喬.伯勒(Joe Boehler)說着藝術題材的廣泛與包容。「我晚年開始用滴流創作,揮灑。這些纖細線條,當我手拿湯匙,掌控着滴流作畫,我更加深刻體會到,滴流,終究會流盡的。我們也終將流逝,我不想再向往昔那般搏鬥,我不再是龐大強悍的公牛,如今的我只是一道滴流,但這滴流能創造事物,會轉向、會降落。未來我必須迎來最終的滴流,誠如過去,最初的滴流,迎來我的生命。」這是當過軍人,從事過拳擊手,自學成才的藝術家非常自省的一段話。喬.伯勒想讓新一代的藝術愛好者能夠發現偉大的藝術家如何將創傷轉化爲既美麗又有意義的東西。

同樣的一影像創辦人、有影臺灣紀錄片導演馬立羣拍完8位臺灣當代攝影家後,深深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自覺且包容的任務,必須持續做下去,這將是臺灣攝影很大的資料庫,一個人一個故事,而我們的人生任務就是在成長中學習,不管是編導、直接攝影、攝影結合複合媒材等等,都要看到它們的存在,並且努力保持平衡。《有影臺灣》影片顧問黃明川「沒有人可以單一做一件事情的,但馬立羣一往直前的繼續堅持走下去,很了不起!」。同時黃明川也提及影展的進行,不僅面對地方,更一再試探國際更前沿思想,指向更廣擴視野。這10年來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除擁抱在地優質人文傳統,亦不忘鼓勵傑出的個別異端,讓「自覺」與「包容」平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