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名人堂/健保改總額目標制 才能引領健康臺灣

全民健保於民國84年開辦,納保率99%及高醫療可近性,讓初期論量計酬(Fee for service)支付制度虧損嚴重,爲解決財務問題,陸續推出中醫、牙醫與西醫總額支付制度(Global Budget System)。時至今日,已經22年。

當時爲解決醫療機構衝量導致費用膨脹,隨時代演進人口高齡化、新藥新科技及醫療需求增加,健保總額已不足以涵蓋醫療費用,迫使醫院必須倚賴「美停企業(美食街、停車場)」、自費醫療,維持基本營運。

醫事人員爆發大量離職潮、醫院醫療儀器設備更新速度減緩、新藥與癌藥納入給付較日、韓慢上好幾年,這些都是當前總額制度下,打折給付造成的影響。

總額預算不足 新藥引入慢

學理上,總額支付制度適用於單項、需求彈性大的醫療項目以控制預算,例如牙醫、中醫及門診,但現況卻是擴大到住院等剛性醫療需求,醫療服務項目隨醫療科技進步而增加,卻用總額成長率不足的預算支應,造成新藥、新科技無法即時引入,損及民衆就醫權益。

近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委員拋出議題,呼籲修正健保法點值保障一點一元,修法不代表能夠解決所有問題,但處理健保總額預算制度,應隨時代滾動修正。

當前總額制度下有三個利害關係人角色,第一方是「政府」,擔任政策及預算制定者,第二方「民衆」,爲醫療使用者,第三方「醫療機構」,是服務提供者。

點值打折 機構財務壓力大

過去22年,總預算成長率跟不上醫療利用率、新藥新科技進步、人口老化速度,形成預算與需求的缺口,皆以點值打折,由醫療機構吸收。這個缺口,主要是總額預算設定於過去的開支數據與預測模型,無法準確預估,導致醫療機構承受巨大財務壓力,並完全承擔預算與需求的差距。

自總額制度實施以來,醫院平均點值長年維持在0.9以下,在此三方利害關係人中,醫療提供者,即全國醫事人員和醫療機構,就是總額制度下的犧牲者。

因此,醫界提出保障健保點值「一點一元」,並非要求回到論量計酬,而是由原先的總額上限制,改爲目標制。

醫療支出 是投資不是成本

以今年總額預算8700億元爲例,現況是從零開始,所有點值都打折給付,以控制預算;若調整爲目標值,意指8700億元內,保障「一點一元」,超過部分再打折給付,點數超出愈多,打折愈多,超出部分由公務預算支應。若能實施總額目標制保障點值,醫界承諾優先爲醫事人員加薪,營造幸福職場,吸引年輕人投入醫療行列。

準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臺灣」政策,醫界全力支持,尤其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若要落實,有賴政府及民衆對醫療支出的觀念改變,世衛組織已建議疫後各國應增加醫療支出,強韌公衛體系與醫療機構,因爲「醫療支出是投資不是成本」。

總額目標制上線後的精神,是優化醫界環境,提供醫事人員友善職場、讓醫療機構有足夠的資源更新醫療設備,纔有能力引領健康臺灣政策,從預防醫學到疾病治療,銜接長照3.0,提供爲全人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