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基金: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小基金公司應加快構建ESG投研體系

(原標題:建信基金: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小基金公司應加快構建ESG投研體系)

近年來,隨着國內“雙碳”戰略目標的推進,可持續發展理念愈發深入人心,ESG投資也逐漸被納入公募基金等資產管理機構的戰略規劃。

ESG投資指在投資決策過程中,除分析企業的盈利能力及財務狀況等基本面指標外,進一步考量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項非財務類因素的投資方法和理念。相比傳統投資,ESG投資既有望幫助投資者提升長期回報,也能進一步提升市場各方參與者的社會責任感,促進企業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改善。

業界和學術界不斷有實證研究支持ESG績效與公司股價表現呈現正相關的結論,良好的ESG表現可以提升企業財務績效,爲投資者帶來長期價值。首先,ESG績效高的企業往往擁有更好的基本面,更容易獲得利益相關方的信任,在市場面臨負面衝擊時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Lines, Servas & Tamaya(2017)研究發現,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ESG績效較好的企業比績效差的企業股票收益率平均高出4%-7%。其次,ESG投資有利於幫助識別潛在風險,更好地管理下行風險,爲組合爭取超額收益。MSCI數據顯示,2007年9月至2021年10月,MSCI AWCI ESG領導指數相對母指數MSCI AWCI的超額收益率爲25.06%,超額年化收益率0.75%;MSCI EM ESG指數相對母指數MSCI EM的超額收益率爲82.85%,超額年化收益率3.33%。

事實上,國內公募機構早在2017年底便開始探索與基本面相結合的ESG投資。一方面,通過建立ESG工作小組,利用大數據技術積累ESG相關數據並搭建體系,逐步將ESG因子整合到投資和風控流程中;另一方面,也以ESG投資爲抓手,爲尋找新經濟下的可持續投資標的提供新的方法及工具。

前期“高”投入或影響中小基金公司參與熱情

過去兩年,開始佈局ESG投資的公募機構顯著增加,主要集中在大型公募基金。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ESG投資的佈局仍是一項高投入、但回報確定性較低的“高風險”投資,這在客觀上影響了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參與度。

儘管國內公募機構大多都認同相關的理念,但ESG投資仍面臨實際落地難的問題。首先,是相關專業人才的缺乏。ESG投研團隊的建設需要具備環境、金融雙背景的複合型人才,專業性要求較高。其次,國內尚未建立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機制,導致ESG信息披露質量和信息完善程度較低。在公開披露信息有限的背景下,需要運用AI、輿情監控、自然語言處理等先進金融科技手段去拓展信息源,搭建內部ESG數據庫、人才及數據的要求無疑增加了ESG研究前期的投入成本。

從收益端來看,國內大衆對ESG的認知度有限,零售客戶對ESG產品接受度不高,增加了相關產品的推廣成本。此外,長期機構投資人如社保、險資等仍處在前期研究分析階段、整體參與度仍有提升空間。當前我國僅有三家資產所有人加入UNPRI,遠低於全球資產所有者簽署機構的佔比。

可見,從前期投入,到產品推廣,ESG投資的落地成本都需要較高的額外成本支出,疊加長期回報的不定性,增加了中小型基金公司在ESG投資探索中的猶豫。

中小基金公司如何加快建設ESG投研體系

ESG投資前景廣闊,主流化趨勢愈發顯著。中小基金公司雖在規模和資源上存在一定劣勢,但其相對簡單的組織架構也意味着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及推進速度將更爲高效。基於此,中小基金公司應加快建立起內部ESG投研體系,從公司願景、組織架構、風控管理、投資流程中納入ESG理念,實質性推進ESG投資的佈局規劃,成爲ESG責任投資領域的先行者和實踐者。憑藉紮實的ESG投研體系,前瞻性佈局,積累市場口碑,最終成爲細分賽道的引領者。

中小型基金的ESG整合實踐可參考美國ESG投資的鼻祖Calvert基金。Calvert基金成立於1976年,是美國最早、也是目前規模最大的社會責任投資基金之一。1982年,Calvert發佈首隻整合了ESG因子的社會責任基金,開創責任投資先河。截至2019年6月底,Calvert總管理規模178億美元,涵蓋股票、固收等各類資產。雖然規模與大型公募基金相去甚遠,但其在ESG領域的深耕細作也爲其贏得了極高的行業口碑。

Calvert的投資理念是好的公司都擁有高瞻遠矚的管理團隊,只有那些尊重僱員、善待社區、保護環境的公司纔有可能獲取更大的成功。

在投資策略上,Calvert開創性地提出了“雙重審覈”制度,即被投公司必須符合財務和環境雙指標。對於內部ESG指標體系,Calvert強調“實質性”,也就是僅考慮會對公司運營產生重大影響的ESG指標。這就需要ESG研究員與行業研究員的深入溝通和交流,才能根據行業特性、商業模式設計有財務價值的ESG指標。Calvert基金在ESG領域的成功無疑爲中小型基金提供有價值的經驗。

因地制宜,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ESG評級體系

海外ESG評估體系已經趨於成熟,對國內中小型基金公司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但仍需因地制宜,在充分借鑑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注重國際標準與中國特色的有機結合,構建符合本土資本市場需求的ESG評價體系。在指標體系的設計上,優先從氣候變化、碳減排等全球共識的環境議題出發,結合國家綠色及“雙碳”戰略,設計符合中國特色的、着重突出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ESG評價體系。

環境(E)分項上,雙碳目標的提出爲ESG環境議題奠定了主基調。環境指標體系的設計上,應立足“雙碳”目標,以減排降碳、加快清潔能源發展爲總體思路。參考國際主要ESG評級機構,在環境指標上,強調碳排放、單位收入碳排放、碳足跡、溫室氣體排放等,推動企業儘快建立碳排放監測體系,引導企業低碳轉型。同時,也需要考慮我國火電佔比較高,在能耗降低程度、提升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等指標上,給予同樣較高的權重,推動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高效轉型。

社會(S)分項上,須淡化意識形態差異,增加符合我國國情特點的特色化指標。國際ESG評級機構的社會分項重點突出利益相關者(上下游關係)、員工發展與福利、產品質量與責任、人權和社區建設這四類。結合我國國家戰略,應增加“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指標,考察企業是否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優化勞資分配比例,支持扶貧事業,助力國家第三次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標實現。對於一些特定行業,也需要結合行業的具體特性增加相關議題。例如互聯網行業,爲促進行業良性競爭,監管舉措逐步趨嚴,那麼“消費者隱私保護”、“數據安全”或將成爲短期內互聯網行業中最核心的議題之一。

治理(G)分項上,海外ESG評級機構重點考量商業道德、董事會結構、薪酬體系、財務治理等通用指標。我國則沿用國際上通用的“公司治理標準”,因此在整體框架上與海外體系差異不大。治理指標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評價上市公司自身治理能力的主觀能動性,評估企業治理的有效性。結合我國“雙碳”、“共同富裕”等戰略目標,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探索過程中還需將企業是否積極擁抱新發展機遇,是否在長期戰略規劃中考慮綠色、可持續發展納入體系。

國內公募基金正經歷與海外類似的結構性變革,頭部集中效應逐步顯現。就中小型基金公司自身的發展需求而言,儘快建立起自身的投研特色及行業口碑,在參考國際成熟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ESG評級體系,纔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突圍。ESG投資以及綠色投資無疑是中小型基金實現彎道超車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