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噪音不只惱人 醫生曝恐怖真相:增失智風險

長期處在噪音環境下,將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示意圖/達志影像)

現代大多數人爲了追求生活便利,都會住在都市中,然而繁忙的馬路就在住家旁邊,居民就經常需要忍受噪音困擾,近日胸腔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提到有研究指出,若是長期處於噪音環境下,身體就會一直維持在警戒狀態,導致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風險增高。

胸腔重症醫師黃軒近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交通工具產生的噪音,早就被視爲僅次於空氣污染的環境風險因素,而城市中約有1/5的人口常常暴露在超過55分貝的交通噪音中。

丹麥一項研究記錄全國60歲以上、共10萬3500名老人住宅的環境噪音,經過10年追蹤後,2017年罹患失智症者共有8475例,其中1216例可能是由交通噪音造成,再細分後可以發現,963例失智症與「道路」交通噪音有關,253例失智症則和「鐵路」交通噪音有關。

黃軒進一步說明,和暴露在低於40分貝的住宅比較,如果住宅位在道路旁邊,並暴露在汽車噪音量55分貝以上的人,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機率高出27%;如果住宅位於鐵路旁邊,並暴露在鐵路噪音量50分貝以上的人,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機率則高出24%。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將噪音污染視作公共衛生最急迫的威脅之一,僅次於空氣污染,它不但會造成壓力、心臟病、中風和睡眠問題,甚至還會讓學習中的孩子變笨、引發老年人失智;黃軒指出背後的原因,是因爲人體會從噪音中意識到潛在的危險,讓腦內感到不安,於是反覆出現「逃跑或應戰」的警戒準備。

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教授史坦菲爾德(Stephen Stansfeld)也表示,至少有20份研究發現,當噪音壓力出現時,人體會釋放保持警覺的化學物質「皮質醇」,但若是過度分泌,就會讓大腦的調控中心前額葉皮質區停止運作,導致腦中的思考或記憶東西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黃軒認爲,未來可以通過交通、土地規劃、建築規範等,把減少交通噪音視作公共衛生環境的優先考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