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變變變 家長孩子怨當白老鼠

有家長表示,30年教改並未成功,整個過程讓他們感到痛苦。圖爲2014年教育團體號召全國家長站出來,爲自己的孩子爭取權益。(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推動教改30年,家長表示,這些年來教育政策變來變去,又無法向社會充分傳達,家長只好不變應萬變,仍送小孩去補習班補好、補滿,以考試成績升學,與政府想要「適性揚才」的目標差很遠。還有家長表示,30年教改並未成功,因爲整個過程讓他們感到痛苦。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輔導理事長彭淑燕表示,教改要成功,家長扮演關鍵角色,但這些年來最大問題是,新教育政策下來後,學校推行了,但學生回到家裡,家長不知道怎麼配合,最後就推動得不完全。

彭淑燕說,多數家長不知道教改在改什麼,他們發現,改來改去還是以考試引導教學,最後就是將小孩送到補習班,把成績弄好了,以因應升學。對多數家長來說,常常抱怨政府把他們的小孩當「白老鼠」,成爲教改犧牲品。

彭淑燕指出,有些教改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例如要學生探索學習或是建立學習歷程檔案,但由於家長不瞭解,認爲多元入學爲何這麼複雜,就有一羣人主張回到傳統聯考比較簡單。她也認爲,教育部推動新教育政策時,要想辦法讓多數家長了解,纔會成功。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政府這些年推動教改,新政策不斷出現,家長窮於應付,陷入痛苦中。當看到臺大有4成學生不喜歡自己就讀的科系,一些人畢業後在臺灣找不到出路而要出國工作,對家長來說,這樣的教改並不成功。

臺灣家長教育聯盟常務監事謝國清說,現在臺灣小學生充滿想像力,但到國中階段就沒有了,因爲升學壓力限制國中生的發展。教育部應想辦法打通這個關卡,還給國中生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