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健康》B肝變肝癌風險被低估!健康帶原者必知「危險量表」

B肝變肝癌風險被低估!健康帶原者必知「危險量表」。(示意圖/Shutterstock)

B型肝炎帶原者致癌風險竟被低估!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指出,雖然已知慢性肝炎是造成肝癌的主要原因,但最新研究發現:突變的B型肝炎病毒可以躲避免疫細胞,讓抽血檢驗的病毒濃度及肝指數偏低,這樣的患者常被稱爲「健康帶原者」,日常只要追蹤即可,不過事實上,「病毒其實大量堆積在肝細胞,容易造成肝癌」。

●新研究:慢性B型肝炎健康帶原者 觀念要改了!

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樑毓津指出,根據研究發現,帶有PreS/S基因突變的B肝病毒株,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可躲避B細胞與T細胞免疫辨識,病毒雖無法有效釋放至血液中,卻反而堆積在肝細胞內質網,引發內質網壓力,鈣離子內流異常,影響粒線體功能,肝細胞凋亡後,最終演變成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低量HBV(B型肝炎病毒)患者仍會導致肝癌的原因。(資料來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牀醫學研究所)

主持這項研究的陽明交大臨牀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同時也是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強調:

「這項研究修正健康帶原的觀念,部分以往被認爲健康帶原的人,仍有發生肝癌的風險。」過去認爲病毒不會破壞肝細胞,而是免疫系統爲了殺死病毒才導致肝臟發炎,其實B肝病毒是寄生在肝臟中慢慢破壞肝臟,不太可能完全相安無事。

●自我檢測肝癌風險量表

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提出一套自我檢測肝癌風險的危險量表,其中4項指標,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也就是年齡大於50歲、男性、家族有肝癌病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羣。

肝癌危險量表:只要檢測大於或等於9分,也就是年齡大於50歲、男性、家族有肝癌病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羣。(資料來源/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牀醫學研究所、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

肝癌是國人癌症死因第2位,其中8成都和B、C型肝炎有關,但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需仰賴篩檢發現病竈。提醒本身爲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者,務必定期追蹤,每半年要接受一次超音波檢查。肝硬化患者則3個月就應檢查一次。當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黃疸、腸胃道出血等症狀時,務必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