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到瘋狂,最好看的特工電影,沒有之一!

感謝慷慨解囊的朋友們的打賞,我的推薦,我的認知能得到您的肯定,一直是我堅持的動力,非常感謝!

如果要問影史最好看的特工電影,有人喜歡《虎膽龍威》,有人喜歡《諜影重重》,也有人喜歡《007》。而從全球票房來看,在三大特工電影中,喜歡的人最少的就是《碟中諜系列》,然而落雪最喜歡的就是《碟中諜》。

尤其是《碟中諜4》,可以說是整個《碟中諜系列》中最好看的一部。而且在全球範圍內,電影已經成爲了人們的日常娛樂,不管是多驚險的動作都不能引起人們的過多反應。但只有《碟中諜4》在落雪觀看時曾讓落雪內心一緊,有種身臨其境一般的驚悚感。

另一部讓落雪有此感覺的電影,還是當年在巨幕影廳看3D《霍比特人1》時,下意識躲避飄過來的燃燼碎屑(大樹燃燒飄的)。

《碟中諜4:幽靈協議》由布拉德·伯德執導,湯姆·克魯斯、傑瑞米·雷納等主演,於2011年12月在北美上映。以1.4億美元的成本在北美拿下2.09億美元,全球票房高達6.87億美元,讓片方賺了不少,爲當年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第5名。

除了票房大賺以外,本片還實現了系列片的口碑逆襲,與《諜影重重系列》有得一拼。在豆瓣上,有約44.4萬人爲其打出了8.4的高分。在IMDB上也有52.7萬人爲其打出了7.4的高分。

以落雪的觀感來說,本片故事豐富、人物刻畫完整,尤其是本片的節奏更是張弛有度的典型代表,讓人可以沉浸在電影之中,卻又不像《大破量子危機》一樣,完全是快節奏的打鬥而少了文戲刻畫。本片的打鬥雖然並不精彩,甚至可以說一聲垃圾,但是其奇思妙想的精彩橋段卻完全彌補了電影打鬥的拙劣。

尤其是阿湯哥徒手攀爬迪拜塔的場面,已經成了可以和第一部懸空竊取情報的橋段相媲美的經典,成爲《碟中諜》的最高峰。而且電影中不斷出現的高科技技術更是能夠讓人眼前一亮,想想第5部中歌劇院裡人工比對,就覺得《碟中諜4》就是神!

以下嚴重劇透,建議沒看過的朋友,先去看電影,再來看落雪推薦!(記得關彈幕)

1、故事很好

基本上所有動作片都會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故事極其簡單,甚至可以說是乏善可陳,比如《導火線》、《殺破狼2》、《陷落系列》、《突襲1》、《疾速追殺系列》、《伸冤人系列》等。

能夠跳出這個怪圈的動作電影,都是質量極爲上乘的電影,比如徐克執導的《黃飛鴻系列》。而《碟中諜4》恰巧也是在故事的完整性、轉折性上都是極爲上乘的電影。

《碟中諜4》講述的是IMF特工汗納威執行任務時遇害,爲了找回俄羅斯軍方核導彈發射密碼,衆人救出了伊森·亨特。從克里姆林宮到迪拜高塔再到印度,IMF小組成員與殺手、恐怖組織們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爭鬥。而在這個爭鬥過程中,雙方也往往互有勝負,伊森總能在最絕望的時候找到希望。

也就是說,本片在故事結構上非常熟練地使用了起承轉合,尤其是其中的反轉橋段,更是可以稱爲教科書級的反轉。

對電影整體而言,其本身就存在着一個非常巨大的反轉,具有先抑後揚的特點。而我們把電影拆開來看,整體可以分爲俄羅斯篇、迪拜篇與印度篇。

以俄羅斯篇爲例,把伊森從監獄中救出,並且還攜帶了一個俄羅斯犯人是電影的鋪墊,把伊森與IMF小組的超強能力展現出來,但是沒想到在克里姆林宮任務中失敗,甚至還導致紅場被炸。結果,就在任務失敗的時候,伊森見到了恐怖組織頭目。因此,根據恐怖組織頭目的信息,又引出了迪拜篇的故事。

同樣的,迪拜篇也是充滿了巨大的反轉,先是通過伊森爬迪拜塔、假扮恐怖組織買家,更改房間號等信息來鋪墊伊森的強大,以及IMF小組的專業。結果在交易完成後被莫洛發現,發生了打鬥且殺死了莫洛,而恐怖組織的買家也成功拿到了和導彈發射密碼。

本來就在故事已經山重水複的時候,伊森又想到了辦法,找到了當地黑市軍火商換取到了情報,開啓了印度篇的故事。

而電影除了整體結構上與篇章結構上的不斷反轉以外,本片在細節上也有非常多的反轉,來增加電影的可看性。比如在紅場爆炸以後,伊森被陷害,被俄羅斯警察隊長抓住了,結果轉眼間就自己解開手銬跑了;就在隊長無所適從的時候,卻發現伊森站在牆外逃不掉,整個人顯得極爲戲謔;可是就在他戲謔伊森的時候,伊森用皮帶掛在鐵絲上,靠着下方車輛減震,最後成功逃掉。

僅僅在這一段2分半鐘的戲中,就有起碼4處反轉,從被抓到跑了,結果又跑不掉,最後再成功逃跑。可以說本片的反轉節奏,甚至比《我在80年代當後媽》等短劇的反轉還要劇烈,卻又讓人信服。

也正是因爲這種不斷反轉,讓電影充滿了極強的可看性。另外,本片的節奏感更是本片成功的另一個法寶。

2、非常好的節奏

一部電影是否好的關鍵在於電影講故事的能力,以及透過故事我們能感受到導演怎樣的思考,比如《隱入塵煙》、《我不是藥神》。但一部電影是否好看的關鍵,則在於電影呈現的節奏以及拍攝手法。

在沒有特別的故事,又沒有對社會、對人性有特別思考的動作電影中,節奏就成了能否讓人堅持看下去的關鍵。

《碟中諜4》在節奏控制上,整體上來說比《007:大破量子危機》要好很多,電影不再一味追求快節奏的打鬥、追逐、爆破等場面,而是控制好了文戲與動作戲的比例之後,實現了既有文戲來推動故事發展,又有動作戲來增加可看性的完美融合。

但《碟中諜4》的文戲又與別的電影有着本質的區別,那就是在《碟中諜4》的文戲中,導演會加入競技、搞笑、反轉、call back等手法,讓電影裡的文戲充滿了趣味與緊張感。

比如伊森在電話亭接受任務就是非常典型的文戲,成爲推動整個故事發展的起點。而在電影中,電話亭說完接受任務5秒以後就會啓動自毀程序,但是卻出現了故障,還是伊森捶了一拳以後才自毀冒煙的,就讓這段故事充滿了搞笑。

又比如伊森和班吉兩人僞造身份進入克里姆林宮,卻在安檢時因爲數據沒有及時傳輸,導致第一次身份驗證失敗,形成了非常強烈的緊張感。而在成功驗證後,班吉那句猶如小人得志一般的“二等兵葉戈洛夫”充滿了令人戲謔的效果。

再比如伊森小隊分別冒充核導彈發射密碼買方和賣方時,雖然沒有激烈的對抗追逐,也沒有振奮人心的激動音樂和剪輯,僅僅是簡單的呈現就給人以一種強烈的緊張感。

並且,導演在這種緊張感中,還增加了班吉偷鑽石結果去弄丟了手巾等細節,來增加電影的搞笑效果,讓人可以始終沉浸在導演的故事以及故事裡的小細節之中。

同時,在小細節與文戲之外,本片里拉節奏的動作戲非常多,比如一開始的監獄逃跑、克里姆林宮偷情報失敗、攀爬迪拜塔、在迪拜沙暴中追逐、“鷹眼”跳進發動機、與反派小隊之間的槍戰、伊森與反派在停車場裡的搶奪戰等。

可以說本片每10分鐘就有一場大的動作戲,每2分鐘就有一場小動作戲,將整部電影的可看性拉滿。不過,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讓觀衆能夠感受到電影裡的殘酷。

3、心跳驟緊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執導的紀錄電影《火車進站》首次放映時,觀衆看着越來越近的火車被嚇得四散奔逃。

可是,當電影來到21世紀以後,不管是高空挑戰、翼裝飛行還是成龍的終極一條,都不能讓觀衆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因爲我們知道都是假的,就算是真的實拍也與電影外的觀衆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全是極限運動的《極盜者》,看起來也就那樣。

如今還能讓人對電影情節感同身受的,可能就只有製造恐怖氣氛的恐怖電影了。但誰能想到《碟中諜4》是落雪唯二因爲電影情節而自己下意識恐懼的電影。

阿湯哥從迪拜塔上飛昇而下,但是繩子長度不夠,最後只有憑空跳進窗戶裡,結果卻撞到了窗戶框上,如果不是女主與“鷹眼”眼疾手快,那麼《碟中諜系列》將就此終結,可以說這裡是本片最驚險的橋段,但是卻沒有超出觀衆的心理預期,也就並不可怕了。

對於落雪來說,阿湯哥爬迪拜塔要進入機房時,用玻璃切割器切割玻璃時,按理來說不會出現意外,結果導演不按常理出牌的讓切割器故障,阿湯哥突然掉落,差點徹底墜落時。落雪有種類似坐跳樓機一樣的感覺,能夠非常自然地帶入阿湯哥扮演的伊森,讓人內心突然一緊。

可以說這段纔是落雪將《碟中諜4》封神的根本原因,讓一個人徹底沉浸在電影中實在是太難了,但是《碟中諜4》做到了。

不過,本片做得好的地方不止於此,對於人物的刻畫更是非常優秀,尤其是新加人物“鷹眼”威廉·布蘭特。他在迪拜塔時開始從事的後勤保障工作,以及和伊森一起假扮客戶都讓這個角色極爲出彩。

而他跳進巨型發動機前猶豫不決時的各種準備動作,以及嘴裡不斷地碎碎念都將人物的性格徹底傳遞,甚至是全片第二讓人最有代入感的橋段了。

尤其是最後那句“下次我去勾引闊佬”更是讓整個人物形象徹底立了起來,既有一種搞笑感,又讓人非常同情他的遭遇。

雖然本片很好,但也有一些邏輯瑕疵,比如莫斯科警察懷疑阿湯哥是炸紅場的幕後主腦,卻只有兩個人把他鎖在醫院;殺手和買密碼的人完全不認識,但是IMF特工卻能有照片;印度闊佬會喜歡上並不好看的女主等,都是一些小瑕疵。

不過從全局來看,《碟中諜4》都可以說是動作片,或者說是特工片的天花板,故事充滿了曲折、節奏張弛有度、動作場面驚險刺激、人物幽默有趣,雖然本片在邏輯上存在一些小瑕疵,但是並不影響整體,依然是落雪非常推崇的神作。

綜合好評,本片強烈推薦!還有什麼令你印象深刻、頗有感觸的電影,都可以在評論區分享!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兒,覺得落雪說的還有幾分道理的,就請轉評贊,隨便給一個,想從不同維度瞭解一部電影,想看好電影的話,麻煩大家關注落雪,謝謝!

感謝各位老師的打賞,相比於不多的幾元錢,落雪更欣喜的是我的想法、我的認知能得到您的肯定。茫茫人海,能得到您的欣賞,是生命中難得的快樂。無以言謝,卻也只能說一聲,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