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本島是錯誤戰略

(圖/軍聞社)

新版《國防報告書》指出目前國軍戰略指導仍爲「防衛固守,重層嚇阻」,前半段重點大致跟以往大同小異。但由近年國際情勢評估及中共經常性在臺海周邊海、空域實施常態戰備警巡觀之,敵情威脅已越發嚴峻;且隨科技快速發展,作戰場景及武器運用變化多端,都對臺灣的防衛縱深及戰略預警時間產生很大壓縮,在「非對稱、非線性、非接觸」的戰場模式下,極不利臺澎防衛作戰的用兵主動權。因此臺灣必須加重源頭摧毀、遠程制壓、源頭打擊的戰力,儘量避免在本島決戰纔是要務。

但《國防報告書》內容卻提到,爲彌補國土防衛縱深不足,國軍在既有濱海與灘岸防衛戰力基礎上,積極整建籌獲「機動、小型、人攜式及智慧(AI)」武器裝備及無人機及其防禦系統,並搭配灘岸阻絕、善用守備區建物及重要目標防衛等作戰手段,形成重層縱深反擊能力,增加防衛密度,迫使敵犯臺失敗。

這種將戰場設定在臺灣本島的思維屬戰略錯誤,尤其在敵成功登陸之時,表示臺灣海優、空優已完全喪失,此時剩餘部隊指揮已相當困難,火力分配與發揚將被大量壓縮而受限,又因臺灣四周環海大量難民無法撤出,部隊迴旋空間相當有限,城鎮戰、巷戰、近戰、縱深作戰、山地作戰還有多大的戰術價值,都必須深深思量。

再者,目前規畫義務役推動「大學3+1」方案,筆者認爲「弊大於利」,不但可能因兵役而犧牲教育,亦可能因課業緊湊而壓縮學習效果,並使大學教育最重要的人格成長打折。而且在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第4學年大部分是實習課程,寒、暑假是彈性調控的搭配時段,使技職教育更完整,若壓縮成3年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必然產生負面影響。

筆者經驗在空軍官校4年當中,必須在3年完成全部大學課程,因此沒有任何寒暑假,四年級便開始學飛,上半年飛螺旋槳教練機、下半年飛噴射機,時間非常緊湊,壓力大淘汰率又高,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承擔下來,現在空官改爲4年上完大學課程再開始學飛,這纔是一個完整而正常的學制。若因兵役制度而走回頭路犧牲目前大學教育的完整性,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最後,兵源嚴重不足亦是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目前國軍兵力「編現比」大量下滑,編制21.5萬人,實際員額卻只有16萬餘人,缺額非常巨大;其中,軍官、士官有12萬餘人,但基層士兵卻僅有4萬餘人,形成「有官無兵」的怪象,戰力空隙非常嚴重,要如何發揮護臺戰力已成最大隱憂。而且主戰部隊人力實際到位只有編制的7成,想要形成基本的戰力都成問題。

總之,比「國防報告書」更重要的事是積極做好軍隊招生、招募的工作,否則一切都是空談而已。(作者爲前空軍中將副司令、國立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