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世界亮點產業少不了臺灣

臺灣在世界地圖上,僅是一個小點。但這顆小螺絲釘,卻成爲全球233個國家與地區,都少不了的產業供應鏈夥伴。(圖/遠見提供)

臺灣,這個小島的人口不到全球0.3%,陸地面積僅佔萬分之2.4,在世界地圖上,僅是一個小點。但,這顆小螺絲釘,發揮了關鍵的力量,成爲全球233個國家與地區,都少不了的產業供應鏈夥伴。

《遠見雜誌》採訪團隊歷時半年,調查全國368個鄉鎮市區,發現小小臺灣,竟有21個足以轉動地球的產業,大大小小的工廠遍及85個鄉鎮市區,出口所帶來的活水,讓每個小鎮宛如黃金般閃閃發光。

回顧1970~1980年代,臺灣創業蔚爲風潮,許多人標會、借錢開工廠當老闆,不然就是跑單幫、做貿易生意。

一卡皮箱闖天下,中小企業挖出經濟藍海

義成工廠董事長林健國,既是創業年代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他的父親在彰化鹿港家中,先是做拆衣服縫線的小錐子,再轉做螺絲起子。從小生活在「客廳即工廠」的環境,每天下課後、寒暑假都要幫忙做事。一年365天,僅春節可以放假休息。

當時,家長甚至還要送米、送魚給老闆,拜託他們讓孩子去工廠上班,「有錢賺,大家都很高興,沒人覺得辛苦,」1978年,年僅23歲的林健國就接班了。現在,義成已是「螺絲起子」大王,年產4200萬支,爲美國第一大供應商。

邱培全也是「臺灣經濟奇蹟」的見證者之一。他抓住外銷暢旺的時機,20多歲就開起一人貿易公司。1983年,爲接美國訂單,幾乎天天睡在辦公室沙發,等客人的傳真與電報,溝通完後,剛好是臺灣上班時間,又趕忙着去工廠訂貨。「大家都是拎着一卡皮箱闖蕩世界,一張一張訂單接,一路辛苦走過來的,」現在,他已經是亨新電子(PCB)的老闆。

臺灣人的勤勉打拚,造就出許多中小企業。例如,彰化縣社頭鄉的大街小巷,就隱身數百家大大小小的工廠,年銷2000萬雙襪子,爲臺灣掙來「襪子王國」的封號。

「如果社頭鄉倒了一根電線杆,被壓到的一定是董事長!」這是臺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早年對當地織襪業蓬勃發展、老闆衆多的一個比喻。

從縫紉機、聖誕燈王國,再到襪子、雨傘、玩具、成衣、帽子、製鞋王國,臺灣很快成爲世界的「製造業王國」,並且迎來「高光」時刻。

豈知,這些「王國」封號的背後,卻是陣陣嘲諷。

從1980年代起,好萊塢電影提到臺灣,盡是冷言冷語。1987年上映的《致命的吸引力》,當男主角在雨中狼狽地想打開傘時,傘卻開花了,女主角跑過去笑問:「這是臺灣製造的嗎?」他無奈迴應,「這種東西還不好找呢!」隨即丟棄垃圾桶。

1995年,紅極一時的《玩具總動員》,巴斯光年掀開手腕的蓋子,發現自己是「Made in Taiwan」時,表情耐人尋味;1998年的電影《世界末日》中,太空梭將返回地球時,突然無法啓動,太空人急着搶修並怒喊:美國零件,俄國零件,全都是臺灣製造!

當時,臺灣廉價代工品銷往全球,品質卻遭受質疑,只要東西壞了,消費者多半認爲與「MIT」脫不了干係,甚至還成爲電影的笑梗。

但,隨着工資上揚、人力短缺,雨傘、製鞋等傳產紛紛遷移海外,過去擁有的封號,也一個一個消失了。各界開始擔憂臺灣將走向「產業空洞化」。

業者面臨生存危機,開始將低價量產訂單轉往海外,臺灣總部則往「高值化」發展。「大陸快速崛起,成爲世界工廠,中小企業想要活命,就得想辦法轉型,」今年87歲的路竹新益董事長蔡登標坦言,「升級是被逼出來的。」

臺灣基地+海外臺廠MIT升級MBT

隨着臺商全球佈局,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說,「臺灣從Made in Taiwan變成Made by Taiwan(臺廠),」臺灣基地+海外臺商工廠,品質不斷提升,讓世界重新定義臺灣的產業地位。

1986年7月,《遠見》創刊號就是以「從世界舞臺看中華民國」爲主題,觀察過去30多年來,中華民國埋頭快速發展,卻少有機會遠眺國際舞臺,期許能爲臺灣邁入21世紀開路。

35年後的今天,臺灣的產業不僅沒有「空洞化」,還擺脫了「劣質品」的惡名,出口值不降反升,製造業脫胎換骨,升級成爲全球「中高階產品」供應鏈的重要夥伴。

西部「矽谷帶」成形,臺灣躍升全球半導體二哥

以第一大晶圓製造廠臺積電(簡稱臺積)爲例,1987年成立,比英特爾(Intel)還晚了19年。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回想30幾年前,「當年的英特爾多麼高不可攀,全球都要仰賴它的晶片,誰會想到,現在臺積會成爲全球No.1,英特爾還要請臺積生產先進製程晶片。」

從竹科、中科,再到南科,臺灣孕育出世界第二大的半導體業,2020年產值達新臺幣3兆2219億,佔GDP16.3%。臺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驕傲地說,每次出席國際會議或參訪,只要一聽到他是來自臺灣的學者,對方都會說,「我知道臺灣的高科技非常先進,TSMC(臺積電)的影響力特別大。」

臺積最早落腳的新竹縣市,頓時成爲耀眼的科技重鎮,根據財政部最新綜所稅申報資料顯示,全國前五名最有錢的裡都被新竹縣市囊括,新竹市東區關新裡連續兩年蟬聯第一,其餘都在新竹縣。

尤其,當臺積決定在南科興建五奈米、三奈米廠時,隨即改變所在地「善化」的命運,工作機會遽增,人潮、錢潮涌入,小鎮活絡起來了。

土生土長的善化人楊欣崇從未離開過家鄉,現爲住商不動產善化南科加盟店協理的他,指着距離臺積廠區最近的光復路說,這裡原本荒煙蔓草,傍晚7點後,巷弄昏暗沉寂。2013年,麥當勞設點後,肯德基、全聯、佐丹奴等店,一家挨着一家開張。原本視野遼闊的道路兩旁,三樓半透天厝蓋得密密麻麻,已無閒置空地。

善化的鬧區,也在臺積效益下,逐漸延伸到火車站附近,短短數百公尺,就有五家金融機構,車站附近正在興建26層的大廈,「這裡是莊腳耶,怎麼可能有這麼貴的房子,一坪25到28萬,還是臺南永康以北最高的大樓喔,」75歲阿公瞇眼望向天空說,「園區有住屋需求,又開始預售第二期30層大樓,喊到30萬了,想都不敢想啦。」

科技大廠築起的電子業護國羣山,一路從北綿延至南:新北市的鴻海;桃園的廣達、欣興、研華;新竹的臺積電、聯發科、聯電,再到臺中的大立光、高雄的日月光、國巨,都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企業。

臺灣「電腦王國」稱號不脛而走,電子業晉升爲第一大出口產業,2020年總出口額3452.8億美元,電子業就佔56.9%。當然,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半導體業。

其實,還有個電子業長期被疏忽了,那就是網路通訊業,2020年,臺廠代工總產值2兆9461億元,居全球第二位,其中手機更勇奪冠軍,鴻海、和碩製造能力名列前茅。這兩年,受惠於蘋果供應鏈,以及疫情「在家工作、遠距教學」等需求,資策會預估,2021年將達到3兆5725億元。

35年來,世代更迭、產業質變,讓出生農家的呂正華感受深刻,「我父親打赤腳種田,要看天吃飯,我現在不用看天吃飯,家庭環境也改善了,臺灣在這羣創業家的打拚下,蛻變成國際產業鏈的重要夥伴。」

全國368個鄉鎮市區的天際線,也因此產生變化。

桃園PCB重鎮,養出「最隱形」的兆元產業

今年39歲的桃園人郭裕信,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會計財務研究所,2007年返國,進入臺北金融圈服務。2019年,被桃園市政府延攬出任經發局局長,他才驚覺「家鄉跟印象中不一樣了」。

郭裕信每逢週末都會回老家探望父母,每隔一段時間,就隱約察覺到城市面貌的轉變,這六年來尤爲明顯。從臺北一高接二高,經大園到出生地觀音,沿路一整片空闊土地,逐漸被大型的物流倉儲覆蓋,聚集了2000多家業者。大園不再只是機場所在地的「國家門戶」,還多出「航空城」「物流中心」兩個新身分。

桃園市經發局專門委員簡偉侖,一路見證桃園產業的蛻變。50年前,他的父親成家後,在龜山工業區旁租店面開雜貨店,「我在這裡出生長大,走路到工業區不用一分鐘,我跟三個姊姊,都是園區廠商養大的孩子,」他笑說,工廠的煙囪一根一根不見了,矮房子變成公寓大廈,園區上下班景況驚人,上萬名員工蜂擁進出,場面壯觀。

桃園不僅是第一大工業城,也是PCB(電路板)的日不落城。外界只知道iPhone不能沒有臺積電的晶片,殊不知還得靠桃園的PCB產業,如果沒有臻鼎、欣興、華通,蘋果根本出不了貨。

2020年,PCB產業鏈總產值正式突破新臺幣一兆(1.04兆),成爲最新出爐、也是「最隱形」的兆元產業。

不只PCB,全球超過八成的高階雲端伺服器也來自臺灣,只要一斷鏈,Google、臉書、亞馬遜、微軟等四家雲端大客戶鐵定停擺。其中,Google的雲端伺服器,超過五成來自廣達、三至四成由英業達供應;臉書逾五成也來自廣達、三至四成由緯穎(緯創子公司)製造;微軟供應商則涵蓋緯穎、鴻佰(鴻海子公司)、英業達、廣達。

伺服器廠主要聚集在桃園、新北一帶,桃園佔比最高,廣達位於龜山區、英業達在桃園區,鴻佰落腳蘆竹、大園。業界開玩笑說,桃園不能出狀況,否則全球雲端服務將迎來大災難。

伺服器繼半導體,成爲第二個強大的經濟後盾,爲臺灣摘下「伺服器王國」的美譽。

難以想像,光電子業就誕生了半導體、網路通訊、伺服器、影像顯示、PCB五個兆元產業。但不只如此,電子業的其他領域也表現突出,至今無人可撼動臺灣在「筆電」的地位。2020年,臺廠製造約1.6億檯筆電(含自有品牌、代工),全球市佔率75%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電子組組長紀昭吟指出,中國大陸曾想搶佔筆電領導市場,但臺廠的筆電已擁有特殊的位置,不管是經濟規模還是品質,都很難讓其他國家再有卡位空間,「毫無疑問,臺灣的筆電完全沒有競爭對手。」

電子業對世界的影響力不言而喻。蘇孟宗說,15年前,有品牌商想跟大立光殺價,大立光委婉推說,「你們可以去找別人。」但最後,業者還是回頭了,「高階手機的鏡頭零組件,沒有大立光就是不行。」

黑手變金手,傳產業點亮中臺灣奇蹟

臺灣不僅有「電子業」這個光芒四射的太陽,還有很多閃閃發光的「傳統制造業」,足以照亮整個夜空。

外界刻板印象中的「黑手」產業,早已擺脫低價搶單的年代。

一座座看似不起眼的工廠,卻都身懷絕技,堪稱是「護國神山」之外的「護臺企業」。許多低調的企業隱身各鄉鎮,甚至連當地人都不知道,隔壁鄰居就是名揚四海的隱形冠軍。

機械設備業更是臥虎藏龍,孕育出諸多「臺灣之光」,也是唯一破兆的傳統產業。臺灣機械公會理事長、鳳記董事長魏燦文說,臺灣製鞋機械出口值爲全球第三大、工具機排名第四,塑橡膠機進步到第六位,還有紡織、木工機械、電子設備、檢量測設備都表現優異。

2020年,塑橡膠機產值約300億,臺南貢獻超過一半。位於永康的鳳記,爲臺灣第一大塑膠押出機器製造商,大陸廈門的美商Lifetime,共採購60部機器,製作中空塑膠桌椅等產品,以供全球好市多門市使用。「我如果不供應機器,好市多就沒有餐桌椅可用了,」魏燦文說,鳳記銷到美國的中空成型機逐年成長,產品的高CP值,讓當地業者毫無競爭力可言。

尤其是中彰投一帶,既是機械業(工具機)大本營,也是自行車、手工具重鎮。「大肚山叫做機械走廊,這裡也被稱爲黑手窟,」皇盈董事長黃信德說,許多技術師傅默默爲臺灣打下高值化產業的江山。

例如手工具業,就有不可輕忽的價值,不僅出口值逐年成長,還爲臺灣搶下九個「大王」封號,包括鉗子王、鐵皮剪刀王、套筒王、鋸子王、起子王、扳手王、錘子王、釘槍王、品牌王。

一支小起子能有多大學問,國際大廠竟然要看臺灣臉色?

林健國這輩子最引以爲傲的,就是「義成再也不用看客戶的臉色了。」以前,他要挨家挨戶推銷螺絲起子。現在,透過創新研發,讓全世界前20大、美國前10大手工具品牌,都離不開義成。

每當他將新產品擺放在桌上時,國外買主眼睛都爲之一亮,馬上說「我要這個、那個……」,還拜託義成不要把產品賣給其他競爭者。林健國只好微調一下造型、顏色,讓大廠都感到「獨一無二」而埋單。

「我不擔心業績,明年訂單都排好了,商場就是比誰的手大隻,」他欣慰地說,螺絲起子年產量已擴增至4200萬支了。

不讓彰化的手工具產業聚落專美於前,臺南的汽車零組件也名聞遐邇,不僅有汽車窗簾前三大供應商皇田;AM(售後補修)市場的車燈三雄「帝寶、堤維西、龍鋒」,還有全球No.1的AM塑膠件製造商「東陽」,在保險桿、水箱、護罩、引擎蓋、葉子板,都是第一。

毫不誇張的說,臺廠勇奪汽車零組件AM市場的冠軍,所有外觀撞車零件全都被臺廠包了。

就連小小的產業,都能登上世界舞臺,80呎以上的私人豪華遊艇業,年營收雖僅60億,卻是全球第四大出口國,知名企業家都請臺灣客製化豪華遊艇。

亞果遊艇集團副總經理胡竣寧說,80呎是國際「技術評比」最低門檻,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隱形冠軍」產業。臺灣的造船業,起源於鄭成功時期,帶來一批福建水師,奠定造船的根基。數十年來,高雄擁有精湛的工藝技術,以及完整的協力廠商,幫客人打造出物超所值的豪華遊艇,被喻爲業界的「賓士汽車」。

產業聚落拚出競爭力全球供應鏈最強夥伴

35年前,「MIT」成爲好萊塢電影嘲諷的對象,現在,大大小小的產業聚落,點滴匯聚成臺灣明天的競爭力。

從臺積電的先進製程晶圓,到義成的一把小起子,這些不可被取代的產品,讓臺灣成爲全球產業地圖中,少不了的那一個「點」。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時,全球都在擔心產業斷鏈,臺灣的生產線仍如常運作。今年,515疫情大爆發時,封測大廠京元電、超豐都發生羣聚感染,業界更憂心忡忡,隨着疫情快速被控制,廠商則透過加班趕工、如期交貨。

蘇孟宗說,今年重要的生產基地,如印度、越南,都斷鏈了,但臺廠面對疫情、缺料、缺櫃、缺人、新臺幣升值、原物料上漲等問題,依然沉着應戰,絲毫不受影響,令人敬佩。

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彥豪天天被訂單追着跑,交貨期拉長到3、400天,客戶仍願意等待持續下單,因爲彥豪的品質值得信賴。總經理陳永煌忙着調度生產線,還要請醫療單位到廠幫700名員工篩檢,憑空多出133萬元的防疫預算。「臺灣人就是有辦法,藉助生產的彈性、防疫的韌性,成爲全球供應鏈最堅強的後盾,」他以臺灣中小企業爲榮。

臺灣有高達98%的中小企業,即便營收破兆的鴻海、臺積電,也都是從小廠蛻變而來。不管大廠小廠,在所有人的努力創新下,才讓臺灣這個小支點,撐起了全球的產業供應鏈!

但,隨着世代交替,製造業又迎來新的挑戰,期許在前人的根基上,接棒者能讓「MIT」的旗幟,繼續飄揚於世界各地。

本文作者:彭杏珠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424期》)

《遠見雜誌10月號4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