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鄰居23歲就年薪百萬的小兒子,才知道瓦拉赫效應到底有多厲害

教育不是塑造天分,而是發現天分。

幫孩子找到他的長板,人生會走得更順遂。

作者 | 番茄媽

週末,鄰居周阿姨在香港工作的小兒子阿杰,休年假回來探親。

平常我們兩家走動就不少,這次爲了感謝我們一家的照拂,阿杰特意做了一桌子菜,邀請我們去他家吃飯。

一場晚餐過後,我忍不住感嘆:

“父母的格局和眼界,真的太重要了。”

原來,周阿姨家有2個兒子。

培養大兒子那會沒啥教育經驗,只想讓他讀最好的大學,有一份光鮮的工作,便每天逼着他學習,其他什麼都不要想。

結果大兒子不是讀書那塊料,雞了十幾年,搞得母子倆人都疲憊不堪不說,最後只考了一個專科學校,到現在還在不停地換工作。

大兒子10歲那年,周阿姨又生了小兒子,因爲雞大兒子失敗,她便讀了很多教育學的書籍,格局逐漸打開。

小兒子的學習也不怎麼樣,但他從小就喜歡研究潮流服飾、各種風格的穿搭,簡直是整個學校的時尚風向標。

周阿姨有了前車之鑑,也不阻攔他,還經常支持他穿着奇裝異服去學校,陪他一起逛街買衣服。

後來小兒子就順理成章地考進了藝術學院,在大二那年就聯合朋友一起創立了自己的潮牌。

去年,他還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可謂收入不菲,前途無量。

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同一個爹媽所生的兩個孩子,因爲教育方式的差別,人生走向大不相同。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

多半是方向走錯了

看過一個視頻。

一對學霸父母爲了兒子的學習煞費苦心,可孩子的成績怎麼也不見提升。

最後,這位老爸無奈地放棄了,哭喪着臉說:

“我清華畢業,輔導孩子數學,他媽媽北大,主抓語文,但我這個兒子三門功課加起來,考不到100分,真想不通,是孩子菜還是我們兩口子菜。”

身邊不乏這樣的父母,明明爲了孩子的教育拼盡全力,結果卻總是不如人意。

其實不是你不夠努力,只是你努力的方向可能搞錯了。

看過一篇關於我國單板滑雪運動員曾聞一的報道,感觸頗深。

曾聞一能夠走上滑雪這條道路,完全可以說是陰差陽錯。

他的父親是個典型的“雞娃父母”,經常強迫聞一學奧數、學鋼琴,如果學得不好就是不夠努力。

巨大的壓力下,聞一的心理出現了問題,他變得愛哭敏感,總是跟自己較勁。

直到有一次,孩子無緣無故突發心臟病,父母才慌了神,決定停掉補課班,並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只要活着就行”。

空出來的週末,父親便帶着聞一去周邊滑雪散心。

沒想到聞一竟對這項運動上了心,並且天賦過人,進步飛速,還滑出了全國冠軍,被國家選上去瑞士集訓。

曾聞一(左二)

聞一的父母看似無心插柳,卻誤打誤撞地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真諦:

教育,從來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而是幫助孩子把他的優點發揮到極致。

100多年前,有一個德國小男孩叫奧托·瓦拉赫。

父母希望他日後在文學上有所造詣,便讓他主修文學。

一學期後,老師卻評價他:“很用功,但過分拘泥,絕不會在文學上發揮出才能。”

無奈,他只好改學油畫。

可是起草、構圖、潤色……這些美術基本功他怎麼都學不會,美術老師更是公開嫌棄他:“你就是藝術界不可造就之材。”

接二連三的否定,讓瓦拉赫頗受打擊,一度懷疑自己。

直到一位化學老師發現他做事認真、專注,有學化學的特質,便鼓勵他走上了化學之路。

結果這個昔日的笨小孩,在化學路上一路開掛,還成爲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應”:

即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只要找對自己的最佳位置,發揮長處的潛能,都能取得驚人的成就。

找到孩子的長板

每個人都未來可期

音樂劇《貓》是百老匯歷史上最長演不衰的劇目,曾一度成爲音樂劇的代名詞。

但本劇的編舞吉莉安·林恩,從小卻被認爲是“問題兒童”。

林恩8歲時,父母收到學校的通知,老師認爲她有“學習障礙”,因爲她在教室裡常常亂動,影響同學干擾上課。

媽媽滿懷憂慮地帶她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一邊詢問媽媽,一邊注意觀察她。之後便在屋裡播放音樂,把媽媽叫出房間,兩人在窗口暗中觀察。

他們發現,小林恩會隨着音樂的節奏進行走動、搖擺和舞蹈。

於是醫生對小林恩的媽媽說:“你看,你的女兒沒有病,她很有跳舞的天分罷了!

於是,在醫生的指引下,媽媽帶着女兒去上了舞蹈學校。

在那裡,林恩的舞蹈細胞被徹底點燃,最終成爲當代最著名的編舞家。

有句話說得好: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內在潛能。

若逼着孩子不斷填補自己的短板,孩子只會心力交瘁,最後一事無成。

但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孩子的長板,孩子就會如魚得水,未來可期。

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杭州15歲的男生屠彥博,爲了觀鳥選擇休學一年。

他的成績一般,但從小就對鳥類有着狂熱的喜愛,只要一有時間就出去觀鳥。

父母對他的興趣特別支持,不僅花了2萬元爲他配備了觀鳥用到的器械;

爸爸還從杭州自駕到雲南,開了1萬多公里,只爲陪他去觀鳥;

媽媽則幫兒子申請了公衆微信號,名字叫“自然的生態”,方便發一些原創的觀鳥文章。

到現在,他已經記錄了1600種國內外鳥類,還躋身於各大專家、學者組成的裁判團中。

如今,他也有了自己的目標,打算報考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生態學專業。

這次休學就是因爲要做一些鳥類志願者的工作,好爲他申請大學加分。

當一個孩子找準自己的方向,整個人就會越來越自信,內驅力十足,未來的路也會越走越順。

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說:

“每一個孩子都是潛在的天才,只是表現出的方向不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智能優勢,才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適應社會發展的人”。

孩子的潛能就像閃閃發光的鑽石,需要父母去挖掘和守護。

前段時間,山東一位父親在家長會上的發言,火上了熱搜。

這位爸爸先是坦言,自己兒子是“學渣”,給班裡拖了後腿,並當衆給大家道了歉。

接着,他話鋒一轉說:

“但是我依然相信,他完全有可能成爲國之棟樑,相信他能夠有個美好的未來。”

他還細細數起原因:

不由得爲這位爸爸的心態和格局點贊。

優秀從來就沒有一個普世標準,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生命,再把他們分成三六九等。

魏書生曾多次在演講中講到:

“成功的教育,其實最簡單,那就是發現孩子的長處,守住它,發揚,去努力。”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因人而異的私人定製。

孩子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可以往體育方向引導;

孩子喜歡美術、音樂,可以多多陶冶藝術情操;

孩子喜歡閱讀、想象,那可以引導他多多創作;

哪怕沒有什麼特長,但只要他陽光積極、善良快樂,也算一種成功。

希望父母都能巧用“瓦拉赫效應”,充分挖掘他的潛力,讓他像魚兒得水一樣自由快樂。

也願每個孩子,都能夢飛山林、心馳原野,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

點個贊吧,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