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連惠心:臺灣是中華文明的寶藏地,年輕人應當瞭解歷史

連惠心在人民大會堂臺灣廳出席《臺灣通史》(譯註本)新書發佈會。(《南方都市報》)

「一春舊夢散如煙,三月桃花撲酒船。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一個多世紀前,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連橫,到浙江杭州暫遊,在家書中附上這首七言絕句。「青山青史」道盡連橫一生志向——要記述下完整的臺灣歷史,讓同胞們知道,臺灣原本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今年,臺灣教育家、歷史學家,連戰長女連惠心延續曾祖父的夢想,與十餘位大陸學者一起,將以文言文寫作的《臺灣通史》一書,轉譯爲白話文,於兩岸發佈。近日,連惠心接受南都、N視頻記者專訪,提到著書目的時說,「不少臺灣人的上一輩是從大陸移民而來,年輕人應當瞭解這段歷史」。

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生生不息、綿延不斷,關鍵在於中華民族始終有着國土不能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中華民族共同家園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守護。連惠心一家與大陸淵源深厚,她向南都記者說,所謂「教改」是對臺灣歷史、文化,以及臺灣一代年輕人的巨大傷害。「如果不瞭解這段歷史,我不曉得臺灣的下一代人要如何自處。」

●「臺灣人永遠是堂堂中國人」

「臺灣之人,中國之人也,而又閩、粵之族也。」連惠心曾祖父連橫,在其《臺灣通史》「風俗志」一節中寫道。

這句話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連橫寫作的志向,就像他的外孫女林文月在《青山青史——連雅堂傳》中所說,「通過着史的工作,他要昭告他的同胞:臺灣原本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人永遠是堂堂的中國人」。

連惠心在臺灣參加《臺灣通史:原文+白話文註釋》新書發佈會。(《南方都市報》)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這也是連惠心致力於完成《臺灣通史》(譯註版)的初衷。

連惠心告訴南都記者,臺灣實行教育改革已經30年,「許多歷史只有40歲以上的人知道了。我同大陸學者編寫《臺灣通史》白話本,就是爲了讓大家都能讀懂,都能看到其中的內容究竟是什麼。」

「臺灣年輕人應當瞭解這段歷史,知道自己的祖輩到底是誰。」連惠心說。

《臺灣通史》效仿《史記》體例,起自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止於1895年清政府割讓臺灣島。臺媒介紹時,贊其「以確鑿史實證明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

《青山青史——連雅堂傳》記載,該書的寫作緣由萌芽於連橫少年時。連橫的父親每每以中國古代忠孝節義的故事勉勵兒子,後又重金購得《臺灣府志》授予連橫,說「汝爲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連橫閱覽《臺灣府志》,卻因其中疏略深感遺憾,自此許下志向,要修撰一部比較完備的臺灣歷史。

待他認真下決心動筆,已31歲了。清史館成立後,寓居北京的連橫被聘爲名譽協修,接觸了大量檔案史料,他得以閱覽和抄錄臺灣建省檔案,作爲撰寫《臺灣通史》的權威史料。

十年寫作,「慘淡經營」,箇中甘苦,筆墨難書。連橫在戰火中輾轉,北京、杭州、廈門、西安……處處留下他的腳印和詩文,「家國事多難穩臥,英雄氣壯豈長愁」,憂國愛國情意萬千。

連惠心向南都記者介紹道,《臺灣通史》主要描寫了明清兩代從大陸到臺灣開墾的老百姓,他們如何同臺灣少數民族融合相處,以及當時的社會風俗等,「有了這些文化資產,纔有今天的臺灣」。

「如果不瞭解這段歷史,我不曉得臺灣的下一代人要如何自處?我們明明就是中國人。如果否認過去,年輕人要如何自我定位?這會帶來巨大的教育問題,甚至引起許多不必要的爭端。」連惠心強調。

●「教改就是『自宮』行爲」

連橫在《臺灣通史〈序〉》中寫道:「臺灣與我閩疆一葦可通,其通中國也自隋,至今日千餘年,即至明季鄭氏之逐荷蘭人亦已千有餘年也。此千餘年間我閩、廣人民與斯地土着逐漸融合之陳跡,雖史缺有間……固不難想像以得。大陸移民在臺灣者經歷久遠,至鄭氏時與土人蓋已融爲一體。」盡述兩岸人民之血脈歷史。

《臺灣通史〈序〉》自1985年起進入臺灣語文課本,32年間,臺灣學生背誦着這篇殷切文字長大,直至2017年臺灣有關部門決定從所謂「108課綱」中將其刪去。

「這無疑是要讓所有臺灣小孩都變成文化白癡!」連惠心指出,「臺灣本就是中華文明的寶藏地,曾有許多大陸學者來臺灣參訪,尋找遺失的史料。但現在民進黨當局卻反其道而行之,這非常愚蠢,完全是一種『自宮』行爲!」

連惠心向南都記者分享了她的育兒經歷。她曾教小孩讀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作,在她上學時,這還是臺灣初中一年級語文課本的內容,但等到孩子上初中,這篇古詩卻已挪至初二課本里。「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教改讓現在臺灣教材內容愈發簡單化了,這隻會損害臺灣年輕人的文學素養。」

「就連現在的民進黨『閣員』中,能夠引經據典的人也沒有幾個了。蔡英文也講,她的中文不好,但與此同時,她說自己英文也不行。作爲旁觀者來看,這簡直啼笑皆非,又會覺得匪夷所思。」連惠心說道。

所謂「108課綱」刪去包括《臺灣通史〈序〉》在內的許多文言文,在島內遭猛烈抨擊。南都記者曾對話痛批「去中國化課綱」的臺灣教師區桂芝,她也表示,刪除《臺灣通史〈序〉》,是讓學生不知道臺灣人的祖先多重視民族精神、文化香火。「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區桂芝發出了同連橫父親一樣的呼籲。

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中,共同建設了包括寶島臺灣在內的祖國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此次《臺灣通史》(譯註版)出版,將其譯爲白話可謂衆望所歸。

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受邀爲此書作序,其表示,白話本是「爲了讓更多讀者、尤其是海峽兩岸的青年讀者,接近和接受連橫描述和論述的臺灣史實和臺灣史觀,爲了更好地把握臺灣史的話語權、更加有力地打臉民進黨臺灣當局的『去中國化』」。

連惠心告訴南都記者,除轉譯白話外,她還致力於將書中歷史故事做成視頻,於海外視頻平臺同步播送,「大家的關注度很高,許多觀衆在我們的網站留言,說應該把這拍成連續劇」。

●「到大陸才覺得姓連的人多」

今年4月初,馬英九時隔一年後再訪大陸,在廣東、陝西、北京尋根、參訪、交流。此後,洪秀柱、傅昆萁等接連率團參訪大陸,引發兩岸高度關注。連惠心告訴南都記者,她對這些人物的往來交流,「一點都不surprise(驚訝)」。

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應該常來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親。作爲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長女,連惠心曾多次到訪大陸。她第一次來大陸旅行,已是24年前了。

「2000年時,我就來過了。那會兒是同家裡的長輩一起來走走看看」,連惠心向南都記者回憶道,「那會兒入境還需要臺胞證。工作人員在臺胞證上敲上一章,我第一次來,還挺緊張的。長輩在旁邊觀望,看我這個樣子哈哈大笑,說『過關了』!」

但踏上祖國土地,連惠心的緊張感就消失了。她第一站來到上海,便感到親切,「這裡的路名和臺灣很像,南京東路、南京西路……這些臺灣也有,上海更塞車一些!」連惠心笑說。

2005年,連戰一家人訪問大陸。(《南方都市報》)

此後,2005年,連惠心再隨父親訪問大陸。此訪在兩岸備受矚目,被稱爲「破冰之旅」「和平之旅」。

連戰後來在自傳《連戰回憶錄》中,花費大量篇幅記錄這次行程。闊別60年後,連戰代表中國國民黨,終於重回祖國大陸,抵達首站南京後,他在機場道出對大陸同胞分隔半世紀的思念與關懷。

但那次旅程也有遺憾,連戰一家沒來得及去祖籍地。2006年,連惠心再隨父親到大陸,才第一次返回連家祖籍地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馬崎村祭祖。

「我第一次感覺,周圍姓連的人這麼多!在臺灣,我們身邊姓連的人都數不出來幾個,大家都很訝異。」連惠心告訴南都記者。更讓她倍感親切的是,福建人的閩南話「完全能聽懂」。

「福建朋友的閩南話好像更文雅一些,和我祖父、爺爺一輩的人講的閩南話一模一樣。過去,我的祖父在大陸工作,在許多單位裡和福建同胞交流,都用閩南話。我聽得很順,覺得很自然,很親切。」連惠心說。

(肖玥/南都記者)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N視頻「心手相連向復興」系列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