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7年!紀錄片天花板終於迴歸了!別眨眼,一幀都不能錯過

文 | 米粒媽

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各大郊野公園放眼望去全都是人,看着同事們紛紛發回的照片,黑壓壓一片都是後腦勺。

我們沒去熱門打卡地湊熱鬧,只帶着米粒在798轉了轉,權當是踏青了。

悶了一個冬天,總得去親近自然,出門淺淺感受了一下春天的生機之後,我們選擇回家看自然紀錄片。

這次我們選的片子,米粒媽真的要按頭安利給大家看!

毫不誇張,這套紀錄片絕對稱得上是“天花板”級別的棒,最近剛出的這一部已經是這個系列的第三季了。

它的第一季豆瓣評分9.7分,第二季9.8分,這一季依然被打出了9.7的高分,全系列的評分一直是高開高走,質量相當有保障,它就是《地球脈動》!

前兩季我早就給姐妹們推薦過,如今第三季上線,那必然要一睹爲快啊!話不多說,趕快跟着米粒媽一起來洗洗眼睛!

觀影鏈接在文末,大家自取哈!

2006年,第一部《地球脈動》橫空出世,製作組利用當時最先進的航拍技術,爲觀衆們帶來了前所未見的震撼人心的畫面,可以說是憑一己之力,把自然紀錄片的水準拉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到了今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有了最先進的設備輔助,製作組更是如魚得水,在最新一季的影片中,他們爲我們呈現出了更加真實壯麗的自然景觀。

在技術層面上來說,BBC團隊的專業度已經是無可挑剔,更讓人驚喜和感動的是他們在內容上的努力。

這次他們深入探訪了全球的43個國家,與當地頂級的科研團隊合作,共同記錄下了許多前所未見的神奇景象。

有些畫面甚至是紀錄片史上的“首次”,十分珍貴。這樣的內容不僅給孩子們開眼界,連咱們看了都要嘖嘖稱奇。

比如,粘在鯨魚背上,以藤壺的視角看世界,你想過嗎?

在不影響動物的健康和日常活動的前提下,節目組把一種特殊的攝像機粘在了南露脊鯨的背上,就好像附着在鯨魚背上的藤壺一樣。

影片中就以這樣一種獨特的視角,帶着我們在海里環遊了8000公里。

40多年前,這種鯨魚幾乎被捕殺殆盡,幸好商業捕鯨的行爲很快被立法禁止了,南露脊鯨這才得以喘息,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繁衍至今,南露脊鯨的數量增加到了12000頭,種羣終於漸漸恢復了。

影片中我們就跟隨着一頭南露脊鯨媽媽,一路巡遊了8000公里,來到阿根廷的巴爾德斯半島,這是雌鯨們爲自己精心挑選的分娩之地。

到達巴爾德斯半島後不久,小生命就降生了,鯨魚媽媽每天需要分泌200升的奶,才能滿足鯨魚寶寶的日常營養。

真沒想到,這個小傢伙還是個大胃王。

看到這段的時候,米粒一直在讚歎說,好像我們親身參與了鯨魚寶寶的出生與成長,這種觀感真的很神奇。

除了在巴爾德斯半島當藤壺,我們還可以來到非洲的骷髏海岸觀賞獅子的英姿。

非洲的盜獵情況一度十分猖獗,獅羣死的死、躲的躲,活動範圍一縮再縮。

現如今的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獅羣又重新恢復了活力,甚至已經踏足到了令人聞風喪膽的骷髏海岸,這可是40年來從未有過的畫面。

白天,熱氣蒸騰的沙漠裡,獅子們百無聊賴地散着步,只等着夜幕的降臨。

到了夜晚,大量的海鳥聚集到了骷髏海岸,飢腸轆轆的獅子們也做好了準備,開始進入獵殺時刻。

在熱成像儀的鏡頭下,這場追擊戰顯得更加緊張刺激了,大貓貓驚人的爆發力讓人看得膽戰心驚,最終它們的成果如何?

姐妹們自己去親眼見證吧!

除了南露脊鯨和骷髏海岸的獅子,節目組還拍攝到了野生鬃狼幼崽們在巢穴內的動態。

要知道,這可是史上第一次,在此之前,科研人員只能靠着野外採集到的數據推測它們的生活狀態。

當然,紀錄片中還有很多個“人類首次”拍攝到的動物行爲,這樣的影像資料彌足珍貴,我們也能跟着一飽眼福了。

除了這樣激動人心的時刻,動物們展現出的生命力和頑強求生的精神,本身就足夠讓人振奮。

在海中,大白鯊絕對是讓人聞風喪膽的霸主,如若被它盯上,還會有生還的可能嗎?

一羣海狗用行動告訴人們,真的有。

作爲生活在海洋裡的哺乳動物,想要在變幻莫測充滿危險的海洋裡求生,海狗們不得不在海岸上尋找繁殖的庇護所,它們會在這裡產下幼崽並進行哺育。

海狗幼崽從一降生,就要生活在擁擠逼仄的環境中,直到年滿1週歲,纔有機會重返大海。

但在它們重返海洋的路上,卻是危機重重。

在非洲的南部海岸邊,洋流會帶來龐大的魚羣,同時,也招來了不速之客,兇猛的大白鯊。

對於大白鯊來說,小魚小蝦不足以讓它張一回嘴,要吃,就得吃肥美鮮嫩的海狗,成功吃到一隻的話,就足夠讓它捱上幾天不用進食。

而初次返回大海的幼年海狗們,就是它的最佳捕獵對象。

有些海狗幼崽第一次下海,毫無防備之心,稍不留神就成爲了大白鯊的口糧。

這天,一頭1歲的南非海狗第一次下海,就遭遇大白鯊的追獵,在海中暢遊的它差點命喪鯊口。

但這頭幼年海狗非常幸運,它的同伴們聽到了呼救聲,決定一起迎敵。

它們轉身直面敵人大白鯊,一邊驅逐,一邊呼喚更多的同伴加入,最終成功扭轉了局面,生生把掠食者逼回了深海。

誰懂啊,“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的含金量,在一羣南非海狗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看這驚心動魄的場面,再配上漢斯·季默率領團隊做出的恢弘的音樂,真的太燃了!

除了團隊合作,爲了掙扎求生,很多動物都進化出了自己的獨門秘籍。

比如,在印度尼西亞的紅樹林,就生存着一種射水魚,它們可以在水面以下捕食樹上的獵物。

射水魚噴出的水就像一支支利箭,精準射擊,位於上方兩米的獵物都能被擊落。

但這些“神射手”也有自己的煩惱,每次完美一擊後,還沒等它們去享受戰利品,落水的獵物經常就會被別的魚小偷偷走。

久而久之,總是被偷家的射水魚乾脆把自己變成了一支利箭,直接自己跳出水面捕食昆蟲,主動出擊,從根源上就杜絕了魚小偷。

無法改變外部環境,就進化自己,我想,動物們在面對大自然的物競天擇時的適應與變革,也是孩子們最好的教科書。

在這一季的《地球脈動》中,製作組花費了相當一部分篇幅,去展示人類的活動與自然的關係。

不僅如實地記錄了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生存環境的影響,還有人與自然的相互救贖。

在地球上最大的綠海龜繁殖地雷恩島,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只雌性綠海龜造訪這裡,挖洞產卵,繁育後代。

這些綠海龜媽媽們必須在太陽升起之前完成這一切,否則,就會因爲白天的溫度急劇升高而熱死在返回大海的途中。

不過,這還不是綠海龜種羣面臨的最大的威脅。

近些年,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不斷升高,這給綠海龜們帶來了兩種災難性的結果。

綠海龜卵的性別是根據溫度調節,持續升高的溫度,導致新出生的綠海龜寶寶99%都是雌性,這對種羣的繁衍可不是什麼好事。

而且,隨着雷恩島的海面上漲,淹沒了越來越多的綠海龜洞穴,很多小綠海龜還沒來得及破殼就被淹死了。

有專家測算過,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雷恩島將在30年內,被海水吞沒。

無論哪種結果,對於綠海龜來說,都是滅頂之災。

爲了拯救綠海龜,工作人員運來足以填滿16個奧運泳池的沙土,使得安全築巢地的面積增加了一倍。

誰也不知道,這樣努力能有多少效果,可是不努力,動物們的性命已然危在旦夕。

除了保護綠海龜的專家們,也還有一羣人,在不同的地方用自己的生命保護着動物。

他們爲黑犀建造新的家園,幫助它們免遭盜獵者的毒手;他們爲蛙類開設實驗室,只爲了攻克造成蛙類大量死亡的真菌疾病;她們深入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第一現場,豁出性命幫助警察抓捕象牙交易鏈上的毒瘤……

人類已經開始意識到,必須爲同樣生活在這顆星球上的其他物種做些什麼,作爲生命共同體,人類所有行爲都會作用於大自然。

同樣,也必然反饋到人類本身。

整個系列就像是一本動態的地理教科書,用真實影像記錄下自然界中那些奇妙的生態循環,也在潛移默化影響着孩子們去欣賞動物生存的智慧,以及超強的適應能力,跳脫出人類的傲慢,成爲身體力行保護地球的一員。

最後再說點額外的,這個系列的紀錄片因爲拍攝和製作的週期太久,每一季之間的間隔都特別長,所以每一次的見面,都讓人倍感珍惜。

特別是愛登堡老爵爺,在第三季的影片中看到他時,已經能明顯感覺到他的疲態了,但他沉穩專業的解說還是風采依舊。

正如第一季的導演艾雷斯泰·法瑟吉爾所說:“這是我所知道的,下一代不會看到的地球景象了,再也不會有人投入和本片同樣程度的資源,拍攝到同樣的片子了。”

我們且看且珍惜吧。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學習啓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