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疫苗使用即起放寬!遭流浪貓狗咬傷可自費打

人用狂犬病疫苗。(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國內野生哺乳類動物狂犬病疫情持續,且有往北移動趨勢,加上國內人用狂犬病疫苗進口數量穩定,疾病管制署宣佈即起放寬疫苗適用對象,包含野生哺乳動物抓咬傷者,不限地點皆提供健保給付的暴露後疫苗接種;至於被流浪貓狗咬傷者,也可以要求自費接種。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去年7月份由於國際狂犬病疫苗貨源嚴重短缺,疾病管制署一度限縮疫苗使用對象,包含暴露地點以發生疫情風險9縣市爲限、流浪犬貓咬傷者比照家犬貓咬傷,暫不給予疫苗、前往狂犬病高風險國家旅遊等暴露前預防接種暫不提供接種等。

現在國內人用狂犬病疫苗進口數量漸趨穩定,廠商現有庫存量可充足供應國內健保給付及自費接種使用需求至2021年元月,且能維持供應後續需用的疫苗量,疾病管制署依照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決議調整該項疫苗的適用對象。

林詠青表示,在暴露後預防接種的部分,健保給付適用對象調整爲遭「鼬獾、白鼻心蝙蝠臺東市錢鼠等野生哺乳類動物」抓咬傷,除錢鼠限於臺東市,其他野生哺乳類動物不限地點皆提供健保給付的暴露後疫苗接種。

至於遭其他野生動物或流浪犬貓抓咬傷,因感染風險極低,不建議接種疫苗,仍暫不提供給付。不過,民衆若要求接種,可自費使用。在暴露前預防接種部分則開放前往狂犬病高風險國家民衆可自費接種。

▲狂犬病疫苗適用對象放寬 。(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表示,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脊髓炎致死率近100%,潛伏期約1至3個月,初期症狀有發熱、喉嚨痛發冷、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現象,然後麻痹、吞嚥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又稱恐水症),隨後會發生精神錯亂及抽搐等情況,如不採取醫療措施患者常因呼吸麻痹導致死亡。

疾管署再次提醒,每年須帶家中犬、貓寵物等施打狂犬病疫苗,從事戶外活動時勿接觸、逗弄及捕捉野生動物(包括蝙蝠),才能避免暴露於狂犬病的感染風險,如不慎遭野生動物抓咬傷,請以肥皂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前往「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種服務醫院衛生所)」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