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四大支柱背離民意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在《華爾街日報》投書,聲稱若能當選,將構建「和平繁榮四大支柱」。這是向美國遞交「投名狀」,同時也是欺騙選票,從更深層面觀察,這暴露了賴清德已經深陷「臺獨」意識形態迷思難以自拔。未來賴清德如果無法走出「臺獨舒適區」的困局,跳脫「綠營同溫層」的迷幻,其前行之路將會與臺灣主流民意漸行漸遠。

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臺海局勢嚴峻複雜,臺灣的安全也被蒙上沉重陰影。當戰爭的腳步日益逼近時,臺灣越來越多的民衆都呼籲執政當局應當正視現實,維護和平。面對民衆的呼聲,賴清德非但不傾心相聽,反而背道而行,企圖以「強化防務嚇阻力」爲幌子,繼續「以武謀獨」。不但如此,賴清德還想以強化「民主夥伴合作」爲幌子,引狼入室,幻想着把外部干涉勢力拉下水,攪動整個臺海局勢,把臺灣置於戰爭的不歸路。

兩岸合則兩利,鬥則兩敗。交流互動,符合兩岸共同利益。但賴清德卻以強化臺灣「經濟安全」爲名,企圖推動兩岸「脫鉤斷鏈」。這一思路與李登輝、陳水扁和蔡英文如出一轍,都是以所謂「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爲名,企圖弱化兩岸經貿往來。

過往歷史經驗證明,兩岸交流的大門一旦打開,就不可能被關上。在過往幾年中,兩岸關係面臨嚴峻考驗,但兩岸經貿往來卻有增無減。2022年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高達1565億美元。大陸仍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佔整體出口比重38.8%;相較之下,美國僅是臺灣的第三大出口市場,佔整體出口比重15.7%,還不到臺灣出口大陸佔比的1/2。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賴清德不僅僅是與臺灣民意逆向而行,也是與歷史大勢背道而馳。

蔡英文第二任期內,始終醉心於政治內耗,不思經濟民生,使得民意支持度高開低走。伴隨着民進黨內部性騷擾案頻發,臺灣通貨膨脹指數飛漲,很多民衆都希望「換人做做看、換黨做做看」。民意驅動下,柯文哲民意支持度扶搖直上。根據TVBS近期民調顯示,柯文哲的支持度爲33%,比5月暴漲10個百分點,從第三名升至第一名。

柯文哲民調高漲,背後折射了臺灣民心思變,這其實也是對蔡英文執政的不滿。理論上來講,賴清德只有與蔡英文主動「切割」,纔有可能走出「綠營同溫層」,獲得更多選票。但賴清德爲鞏固綠營基本盤、博取蔡英文選舉加持等因素考慮,卻不敢越雷池半步,完全自縛手腳,對蔡英文唯唯諾諾。

賴清德所謂「四大支柱論」,其實是「和平保臺」論的變體,但本質不變,雖然看上去「很美」,卻難掩其背後的深層困境。賴清德相關說辭,顯示賴清德政策論述的底層邏輯已經被蔡英文和深綠所綁架,愈加往保守的方向蛻化,而這必然會與主流民意漸行漸遠。(作者爲大陸國際關係學院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