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偷情,紅娘是我自己”

網絡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流行一次「老公失戀文學」,這是一種比「凡爾賽文學」「嬌妻文學」更加令人難以理解的存在。

一般以“老公失戀了,如何安慰他”開頭,現在有了更多的變體,“情人節讓他早點出門”“老公聽情歌聽哭了,她真磨人啊”“看開了是甄嬛,看不開是如懿”。

爲什麼婚姻之中男方出軌,女性不僅沒有離開他,反而共情他的情緒呢?這太反常識了。

心理學中這屬於認知失調,可能出自經歷創傷之後的自我保護機制。

然而困在原地的女性們終究有一天要明白,雖然被傷害不是自己的錯,但是復原自己、積極自救是對自我負責的體現。她們終究要自己走出來。

“老公失戀了”

「老公失戀文學」起源於一則短視頻——

畫面是副駕駛的拍攝視角,文案則是娓娓道來的“體貼關懷:

“坐在我老公車上,發現他應該是失戀了,最近他情緒低落,也不知道咋安慰他。”

tag:格局打開。

“老公”“失戀”“安慰”......每個字都認識,但組合在一起,卻讓人覺得陌生。

網友:看不懂,大爲震撼。

不過,有人看樂子,有人照鏡子。

視頻在妻子圈激起了共鳴,評論區成了“婚姻搭子”的團建,她們平靜地述說丈夫出軌的蛛絲馬跡。

“我孩子爸最近買了好幾套衣服.......可能戀愛了。”

圖源:網絡

“我老公應該熱戀中......小號暱稱改了。”

圖源:網絡

“最近我家這口子也是堆在廁所裡......應該是吵架了。”

圖源:網絡

背叛當前,沒有怨懟,甚至還能做一個月老,爲老公的婚外戀情搭把手。

老公失戀蒙在被子裡哭,她體貼地遞上一張擦淚的紙。

圖源:網絡

老公和有家室的戀愛對象吵架,她默默地抱住安慰:

“再找的時候,找一個沒有老公的就好了。”

圖源:網絡

老公不敢回覆信息,她善解人意:

“你女朋友發信息來了,聯繫不到你該着急了。”

圖源:網絡

一邊平靜述說對方不忠,但另一邊仍爲對方着想——

“沒關係,過幾天你們會和好的。”

“要不先給我放路邊,聽起來她那邊比較重要。”

“去吧,人家都等了一晚上了。”

圖源:網絡

有的敘述角度,彷彿是在嗑背德CP。

“那個女人應該有點財力。”

“她真是一個浪漫女孩。”

圖源:網絡

這種非開放式,卻勝似開放式的婚姻,對普通人來說太過超前。

未婚女孩不懂撓頭:結婚真這樣啊?不可悲嗎?

圖源:網絡

但她們馬上用第三人稱體,講述了自己不離婚的理由——

《她爲啥還能繼續跟你過》

圖源:網絡

妻子置身事外講述老公情事,第三人稱敘說婚姻不易,成了近幾年的流行趨勢。

彷彿沒有道德就不會被道德綁架,沒有心就不會感到傷心。

只看見丈夫的傷痛,看不見自己被丈夫背叛,可以獲得阿Q般的精神勝利。

這種“賢妻大氣”,已經有了人傳人效應,不少女生開始反思:

“原來是我格局不夠大。”

圖源:網絡

她姐並非想揪着這幾個女生嘲諷,她們背後的「老公們」纔是爛的根源。

但大婆觀,也非一朝一夕,其實是中華老藝能了。

她超愛,真的

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死等已經娶了西涼公主的薛平貴,還要在生命的最後對薛平貴理解、尊重。

表演雙妻和睦、共事一夫的“佳話”。

圖源:《薛平貴與王寶釧》

《夏洛特煩惱》,馬冬梅爲忘不掉白月光的老公無私奉獻。

男人一場白日夢,意淫出了名利雙收、抱得美人歸、甩掉糟糠妻的“爽文”。最後夢醒一無所有,卻還有好老婆的懷抱在等他。

圖源:《夏洛特煩惱》

歌曲《香水有毒》,“他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擦掉一切陪他睡”。

影視劇《迴響》把金句拿到檯面:“貪財說明他有事業心,好色說明他審美正常。”

圖源:《迴響》

藝術來源於生活,馮導老婆確實親口說:“我們家是男的,你願意讓佔便宜就佔,我們不吃虧。”

到了互聯網時代,這樣的妻子有了講述故事的渠道,不僅能忍,還要主動美化對方的所作所爲。

包辦婚姻,被矯飾成「be文學」:

“就因爲婆婆喜歡我,我孝順的老公捨棄了最愛的前女友,娶了不愛的人,我好心疼他。”

出軌故事,被包裝成「浪子忠心」:

“你可以在外面睡,可以左擁右抱,但她們是賓館,我纔是家。”

圖源:網絡

三妻四妾,也能被美化成「正妻勳章」:

“我吃我家小三包的餃子好多次了。”“那我家的是不懂事了。”

圖源:網絡

女性似乎難以破除在愛戀婚姻中的迷思,對伴侶的濾鏡越疊越厚,底線屢破新低。

於是,以前男人形容眼裡的大颯蜜是:打架給你續板磚,茬琴給你唱和聲。

現在得續兩句:出軌給你自由度,失戀給你遞紙巾。

賢妻之道,走到了極端只剩自我剝削。

無數種爲男人脫責的方式,再加上無數種自我說服的話術。一萬分理解男人,零分心疼自己。

圖源:《迴響》

最終演變爲,總是女人對感情充滿濾鏡,熱衷於自我反思。

有多普遍?

清北高知女博主接連翻車,先後上演《老公想嫖娼我反思自己》《我男友是沒有瑕疵的女性主義者》。

真實女性們在博主@蕎麥chen的粉絲投稿中,暴露自己內心的拉扯:

《和初戀結婚十年快離婚了——他出軌冷暴力做甩手掌櫃——但是不是我性格太強勢了?》

一篇投稿中,當事女生對感情極盡筆墨。

“相戀多年彼此深刻喜歡。”“彼此忠誠了八年,這個無假。”“我們有着高濃度的親密關係。”“這不是一個給他人花錢花時間疏遠妻子的故事。”

而男人的背叛出軌,被美化爲:

“男人出軌稀疏平常。”

“他說自己可以同時喜歡兩個人。”

“這是我們之間愛的磨損。”

某些時刻,女人好像是活在自己言說的愛裡的。

這種無法被定義的愛,在本世紀最大的作用,似乎就是將女性網羅其中,讓她們再不去想象人生其它的可能性。

當然,“愛”人也是一種力量。

但前提就像上野所說:「不要糊弄自己」。

不要回避痛苦,壓抑傷痛,逃避現實,不要自欺欺人,因爲這本該是重生的機會。

圖源:@全嘻嘻

但現實是,很多人將自己都騙過了。

在親密關係裡離不開,在婚姻困局裡跳不出來,最終還自我欺騙成“這是我的主動選擇”“我有選擇的自由”。

這不是恩愛,是創傷

蕎麥在經歷了私信無數次洗禮之後,一句話精闢點評“女人全部充滿濾鏡,男人一直鬼話連篇”。

圖源:新浪微博

確實會不免讓人產生“嬌妻跟我不是同一物種”“大婆教尊重祝福鎖死”“好女人上天堂”“別死我家門口”等想法,不再有去同情去理解的意願。

但我不想一味的謾罵嬌妻,還是試圖想要去理解她們濾鏡加滿背後的心態。

我發現她們的傾述中都有一些共同點。

譬如敘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遭遇時,會選擇一種抽離開來,全然理性中立的口吻,有的甚至直接使用第三人稱。

而講述親密關係裡的男方時,又會以一種儘可能共情之理解的方式,非常看重男性的情緒、心態,更有甚至:老公失戀是天大的事,我被背叛不足一提。

可是,分明這些女性才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情感暴力的受害者。

這種巨大的錯位看得人認知失調,於是我們選擇擱置它,“不理解但尊重祝福”。

我想說這也許恰恰是一個人經歷創傷的正常反應之一。

她們共情、體貼丈夫的情緒,同時全然無視自己的情緒、心理和生理狀態,因爲她們身心正在經歷一場戰爭,一場嚴重的精神創傷,而爲了自我保護,她關閉了一些機制。

心理學解釋過這種使用第三人稱傾訴,用上帝視角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機制,就是爲了把自己抽離開來,彷彿自己是旁觀者,這樣就能從切膚之痛裡擺脫出來一點點。

有的人甚至會產生出痛苦屏蔽機制,變得麻木甚至遺忘,這些都是因爲“如果要承認的話,那就太痛苦了”。

如何講述事件會塑造你對這件事的認知,因爲記憶是通過語言的表達來固化的。

圖源:新浪微博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生命的某一時段像失憶了一樣,也許因爲那段時間你沒有跟他人(或者對自己)傾訴。

而有時遺忘是刻意的選擇,改變敘述視角則是潛移默化不自知的自我洗腦。

至於女性的分享裡過分看重男性的情緒,這也跟創傷有關,是一種認知失調。

我們每個人都有着樸素的對公平正義的認同,好人應該被以善意對待,“那爲什麼痛苦發生在我身上?”於是那些身爲受害者的女性就要千方百計地尋找對方行爲的合理性。

如果接受“他是個糟糕的人,遠離他”,女性不得不採取更多的後續行動,她可能付出代價,還得自我負責。

而去理解對方的情緒、心態,解釋他情感暴力的合理性,就可以假裝“這是正常的”,跟着隨波逐流下去。

本來在社會生活中,男性的情緒、想法和行爲就已經非常顯性了,他們永遠是擁有主體性的第一性,女性更容易遭至社會規訓“女性的想法不重要”。

現在到了女性講述自己的情感體驗時,男性的情緒、想法和行爲再次凌駕在女性之上,而且這回是女人自己是主謀。

女性否定自我的情緒,過分看重男性的情緒,把在親密關係裡動彈不得的處境,理解爲主動選擇,其實是一種自我退行。

我有點爲這些冷靜敘述背叛和創傷、但絲毫沒想過離開的女孩們感到心疼,她們一定不是天生下來就是來吃男人苦的,她們一定也曾微小的抗爭過。

變得對自己這麼不愛惜,中間一定遭遇過爭辯無效、暴力升級,甚至他人的冷漠和加害。

情感暴力絕不可能是無心之舉,一定有其中一方變本加厲的服從性測試,才導致另一方明明可以離開卻宛如困在囹圄的習得性無助。

電影 《煤氣燈下》

婚姻中的女性是如何一步步喪失主體性的

但是,我的同理心就到此爲止了。

看多了這類「老公失戀文學」,情節實在太離譜,動真心的話又實在太氣人,要知道網友的乳腺也是乳腺啊。

婚姻中遭遇背叛的女性,雖然被傷害不是她們的錯,但復原自己是她們的責任。

本着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原則,選擇積極自救纔是正確的道路,而不是沉湎其中,把明明是暴力的東西,扭曲成某種“傷痕美學”。

就像魯迅所言“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這些女人們扭曲的傾訴彷彿不是爲了化解悲劇,而是在深淵之中把別人也拉進泥潭。

所以也不能苛責網友們見多識廣後的應對策略——“尊重、祝福、鎖死”“別死我家門口”。

圖源:新浪微博

舊框架下的世界留給女性的路是艱險的,誠如上野千鶴子總結的“女性踏入婚姻會變得不幸,離開婚姻又會成爲難民”。

每一個選擇勇敢出走的女性都會面臨“娜拉走後怎樣”的處境,人生雖是曠野,但前方的路必將佈滿荊棘。

但我永遠相信,即便在最不堪的境遇裡,人依然要有拉自己一把的勇氣。

我在小紅書上刷到73歲的奶奶執意要離婚,在全家人集體反對的情況下依然做到了。

上下滑動查看:73歲奶奶成功離婚

奶奶的離婚照很有力量,無數人在評論區點贊,“打工暫停,恭喜這位女性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

圖源:新浪微博

事實證明只要有勇氣,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我想對每一個在婚姻中被欺騙、被背叛的女性,以及每一個依然活在父權陰影下的女性說:

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好不好。

原諒、和解、都不容易...這是在繼續虐待受傷的自己。

我們不要原諒,不要和解,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