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性關節炎怎預防 2美女醫連袂告訴你

輔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與林口長庚醫院風溼過敏科主治醫師蔡昀臻探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成因與預防方式。(摘自許書華醫師YouTube頻道)

關節疼痛原因百百種,但就怕誤將類風溼性關節炎誤認爲退化性關節炎!而2種疾病究竟有何差異,以及要如何預防?輔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邀請林口長庚醫院風溼過敏科主治醫師蔡昀臻教民衆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成因以及預防方式。

許書華提到,關節疼痛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痛風或退化性關節炎,但有時前往骨科就醫後,被轉診到風溼免疫科,才發現罪魁禍首竟是類風溼性關節炎。

而蔡昀臻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初始症狀與退化性關節相似,加上好發族羣在中年婦女,因此常被誤認,但其實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機轉攻擊自身關節、肌健或軟組織所造成的病變,而且此病變是不可逆的,不能輕忽。

蔡昀蓁說明,造成類風溼性關節炎有幾種成因,常見的是遺傳基因,另外也有可控因子,如抽菸、牙周病等。因爲臨牀證實,免疫機轉跟感染有關,而牙周病已證實確實可能誘發類風溼性關節炎,所以戒菸、定期看牙齒都可以預防該疾病發生。另外,研究也顯示,常喝碳酸飲料或汽水,也容易導致該疾病發生,而其中最重大的元兇就是「甜」,因爲糖會誘發發炎甚至放大發炎的症狀。

至於常見的症狀,蔡昀蓁提醒,一開始會出現緊繃感,類似晨間僵硬的情形,但隨着活動後便會減緩,但其實這已經是一個起因,代表有一些慢性的發炎出現,接着可能就會出現對稱的關節發炎,若在飲食上又吃到會誘發發炎的食物,可能就會使症狀加劇。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關節外的症狀,例如最大宗的是疲憊感,或是乾眼、幹口等乾燥症,另外因爲肺部發炎造成咳嗽以及皮膚髮炎、溼疹、皮膚血管炎等等。所以許書華也提醒,警覺不能少,因爲民衆往往會認爲是分開的兩件事而輕忽。

在治療上,除了消炎止痛藥物外,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物也很常見,若是傳統的口服藥物無效或症狀越來越嚴重,還有新型態的生物製劑,這是屬於一種針對發炎物質的抗體,另外也有口服標靶藥物等。

要預防類風溼性關節炎,均衡飲食很重要,蔡昀臻建議以原型食物爲主,但坊間的免疫調節保健食品則是不建議攝取,因爲免疫疾病就是身體免疫太強而攻擊自己的細胞,若食用免疫調節保健品,萬一再增強免疫只會造成關節更發言,許書華也提醒民衆,健康均衡的飲食絕對不會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