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切除大腸息肉有效降低術後出血 臺大醫院研究獲登美期刊

(示意圖/ Shutterstock )

傳統大腸鏡切除息肉手術,常見術後出血情況。爲降低出血併發症,臺大醫院共6所國內醫療院所共組團隊,首次以術後出血作爲主要療效指標(primary endpoint),證實以「冷切除」的手術方式,採取不通電的方式,切除1公分以下大腸息肉,有效減少術後出血等併發症風險。手術與研究成果獲刊美國內科醫學會官方期刊《內科學年刊》,受國際高度矚目。

大腸鏡是目前全世界被施行數量最多的內視鏡檢查,以美國爲例,每年有超過1600萬支大腸鏡被施行,臺灣則有40萬支之多。隨着大規模大腸癌篩檢普及,這項臨牀需求仍持續增加。

本次醫療研究團隊以臺大醫院爲首,與輔大醫院、三軍總醫院、臺大新竹分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及義大醫院組成團隊,透過國科會推動的「臺灣特定疾病臨牀試驗合作聯盟計劃」,進行臨牀研究試驗。

在傳統治療手法上,常見的大腸鏡切除息肉,均以金屬線圈套住病竈後通電切除,通電除了比較容易切割組織之外,也因爲同時燒灼血管,因此被認爲可以減少術後出血併發症,但病患還是時常發生出血症狀,甚至有病患因而必須輸血,以內視鏡、血管攝影栓塞甚至外科手術來止血,臨牀醫學界因此一直苦思如何減少出血相關併發症。

爲精進大腸鏡切除息肉的手術方式,6間醫療院所在2018年至2020年間,共納入4270名在接受大腸鏡時發現4至10釐米息肉的受試者,當中2137名分至「冷切組」,2133名分至「熱切組」,發現「冷切組」的術後出血情況都明顯較低。

擔任計劃主持人的臺大醫院內科部教授邱瀚模表示,透過這次的臨牀研究來看,「冷切組幾乎完勝」,這項手術方式未來勢必會被納入國際相關醫療指引,也將改寫以大腸鏡處置1公分以下息肉的標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