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一場疫情 透出理財危機

文/蔡武穆

新冠肺炎全球持續發燒,影響各行各業,受傷最嚴重的莫過於觀光飯店航空旅遊業,已經有五百家旅行業者面臨停業,市場傳出兩、三家飯店不堪虧損熄燈。觀光業人潮店家生意慘澹,中小企業也因爲市場消費力減弱,裁員、減薪、無薪假接踵而來,衝擊數十萬個人家庭生計疫情若不結束,今年恐要勒緊褲帶日子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去(二○一九)年十一月份統計,臺灣有將近三百萬人月薪不到三萬元,雖然因爲基本工資調漲而人數稍微降低,但也透露出臺灣人普遍低薪情況。試想,一個月領三萬的年輕人,扣掉生活費房租水電費交通費孝親費、娛樂保險費,所剩無幾,如果是與父母同住,省下房租情況會好一些,如果是三十歲以上,有家庭的小夫妻,加上車貸、房貸、子女的開銷,要存錢更是難上加難。

去年網路流傳「五八%的人拿不出十萬元存款應急」,雖然是篇鄉民的PO文,被媒體大幅渲染,姑且不論統計數字是否精確,但確實道出多數在職場上工作多年,甚至一般小家庭心聲

「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平常上班,薪水每月固定入帳,當然不痛不癢,沒有警覺心,一旦外在環境轉變,如同這一次新冠疫情,黑天鵝突然出現,就考驗出個人理財能力。多數人對理財有一個迷思,以爲理財就等於投資,其實理財不只是「理」出錢來投資,更重要的是面臨重大狀況時,身邊有一筆預備金動用

要讓存款變多,無非「開源節流」四個字,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卻是所有理財觀念總結,「節流」可以從減少慾望、記帳、尋找消費替代品着手,「開源」部分,除了加強專業能力,讓薪水變大之外,也可以從各種理財商品,像是基金股票、ETF、房地產等投資增加收入,「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平常就必須吸收理財或財經知識,做好資產配置及家庭財務規劃

新冠疫情爆發,許多人放無薪假,勞工局祭出充電學習取代休假,不失爲一個好方法,如果因爲無薪假而陷入財務困境,何不趁此機會找出財務破洞危機就是轉機,畢竟疫情總會過去,而你還有很長的日子要過。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1021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