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晶黃崇仁巧佈局 5位臺灣人打造陸第4大晶圓廠

根據《財訊》報導,力晶持股2成的晶合集成,過去3年營收增加近7倍,規模直逼中國第3大本土晶圓廠華潤微;隨着晶合集成掛牌上市,力晶的兩岸佈局是否又到了新的轉折點?(圖/財訊提供)

5月5日,力晶科技旗下的晶合集成的A股股票,在上海交易所科創板正式上市。掛牌儀式上,安徽省合肥市重要官員幾乎全員出動,官網上也大大地寫着「中國芯,合肥造」。

投資晶合集成 科創板掛牌

但外界可能不知道,力晶科技是晶合集成的第2大股東。根據晶合集成最新公告,晶合集成第1大股東是合肥建設,持股23%,力晶則持有20%股權。值得注意的是,晶合集成的發展基本上就是由合肥政府主導,但從總經理蔡輝嘉在內5名關鍵技術人員,全部都來自臺灣。

而《財訊》報導指出,根據集中保管結算所的資料,截至今年5月19日,力晶的股東人數仍有26萬人;力晶仍是公開發行公司,不過幾年前,力晶轉型爲投資公司後,董事長黃崇仁先是將在臺灣持有的晶圓廠,以力積電名義在臺上市;而另一個計劃,就是要推動在中國投資多年的晶合集成,在中國科創板掛牌上市。

晶合集成掛牌後,股價從第1天收盤價19.87元人民幣,緩步上漲至21.94元人民幣,5月19日時,市值已達440億人民幣(約合新臺幣1950億元),遠高於力積電1230億元新臺幣的市值。

《財訊》也發現,當年會成立晶合集成,是中國安徽省政府爲了實施「芯屏汽合」政策,在大力投資面板後進軍顯示面板驅動IC,委託力晶經營建立的公司。2015年,合肥市政府和力晶簽定《框架合作協議》、《投資參股協議》及《委託經營管理合約》,由力晶移轉技術,在力晶加持下,晶合集成花了6年的時間,從零開始變成一家賺錢的公司。

晶合集成的主要業務是生產面板驅動IC,主要製程包括150奈米、110奈米和90奈米,並正在進行55奈米制程12吋晶圓的風險試產,接着將開發40奈米制程,這些技術平臺,不只和中芯有相當的技術差距,和臺灣力積電也有差距。

但由於面板驅動IC的成本結構和成熟製程相當契合,加上2021年半導體大缺貨潮,因此晶合集成獲利大幅改善,聯詠、奕力、奇景這些顯示驅動IC設計公司,都是晶合集成的大客戶。但以營收規模計算,2021年時,晶合集成只是中國第4大晶圓廠,仍落後於中芯、華虹、華潤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