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的烙印

(圖/美聯社)

今年3月卸下大陸總理職位的李克強,27日在上海過世,震驚海內外。一方面,李克強在國務院5年的副總理加10年的總理合計15年的工作,早和中國經濟畫上等號;另一方面,「平民總理」留下的烙印太深,離世自然引人唏噓。大陸高官類似李克強的不少,律己甚嚴,宵衣旰食夙夜不懈,雖不如朱鎔基般「鐵血」,卻是時代的縮影。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李克強是同時代人,兩人都是「知青」,只不過年長兩歲的習近平沒趕上高考,以「工農兵學員」甄選上清大,李克強則利用「下放」期間拚4個月考上北大法律系。

北大十年對李克強「克勤克儉,強恕而行」風格的養成影響至深。李克強在《師風散記》中提到,曾爲翻譯一本英國法律著作就教法學泰斗季羨林一個難懂的辭彙,季回「可先這樣譯」,正當李琢磨時,隔日季近乎詳盡的解釋,讓李克強領悟了「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被經濟學界譽稱「厲股份」的厲以寧,是李克強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當年李克強在博士論文答辯前,厲以寧開出的評審名單都是經濟學界大家,爲此他把論文修改,將答辯日期推遲了半年。厲以寧告知,這些人看重的是論文的分量,不在意與學術無關的東西,「這樣做對你有益」。由此,李體會到「教之嚴同樣是基於對知識的尊重和對真理的崇尚。」

北大的訓練無疑成就李克強苦幹實幹的精神,38歲就當上共青團第一書記,43歲任河南省長,是大陸最年輕的省長,之後到遼寧再到中央,關心最底層成爲他的標記;解決河南愛滋村問題、拆除改造遼寧棚戶區,即使2008年上任副總理,念茲在茲的仍是棚戶區。

2012年十八屆一中全會「習李體制」組成後,李克強在遼寧提的「克強指數」束之高閣,2016年「以債務刺激經濟增長」等政策遭「權威人物」在《人民日報》發文挑戰,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改革」後,兩人對經濟發展的優先順序已明顯各有側重,習一方側重國營主導,李則強化市場供需。「習核心」當道之際,北大校友曾爲李鳴不平,但從近20年大陸經濟的發展來看,這更像一體中的兩面,矛盾中有統一。

2013年李克強初任總理、發表首份政府工作報告時說,改革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2015年的「兩會」,他將改革形容爲「拿刀割自己的肉」;2017年人大,他稱改革如「化蛹成蝶」。若老鄧健在,或會形容李克強如朱鎔基,是「懂經濟的人」。(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