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微博噤聲的20天

一連20多天,"微博之王"李想,居然在微博上一言不發。

理想MEGA的首發失利,的確讓如日中天的理想汽車從上至下,都有一種不真實感。

究竟是外界的惡評,導致MEGA銷量不及預期;還是產品和戰略本身出現了問題。期間,李想的內心必定波瀾起伏。

他一度站出來發聲"要用光明反擊黑暗",但這對市場於事無補。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認錯,決定調整節奏,重新來過。

噤聲

在汽車的世界裡,理想汽車CEO李想,是當之無愧的"微博之王"。這不是他的自封,而是同行對他的評價。

2023年6月16日,長城汽車召開2022年度股東大會,該公司總裁穆峰在總結企業自身之餘,謙遜地提到向行業的佼佼者學習:用戶運營,蔚來領先;智能駕駛,小鵬深耕;海外佈局,奇瑞先行;細節把控,學習極氪……社交平臺營銷,看"微博之王"理想。

穆峰對理想的評價,可能真不是一句調侃。畢竟,在此之前幾天,他率領長城汽車一衆高管,集體入駐微博。李想可能並不這樣想,在這條新聞之下,他以自己一貫的風格評論:"可惜了,無法收購微博……"

過去,李想通過自己的個人微博,爲品牌發聲、爲行業發言,懟天懟地、懟空氣。這是他爲自己立的人設,理想汽車階段性的成功,也給了他這樣的底氣。

已經過去的2023年,理想汽車迎來業績狂歡。營收破千億、盈利過百億、現金儲備上千億,更是中國首家實現盈利的造車新勢力。

李想順勢爲理想汽車的2024年,定下了80萬輛的年度銷售目標,意味着,要在2023年37.6萬輛的基礎上,增長達112.77%。

無論多麼忙,目標壓力多麼大,微博的世界裡,李想始終是那個最勤奮的CEO。

僅在今年2月,李想就發佈和評論轉發了39條微博,就連春節放假期間,都沒有完全休息。其中,多條微博是爲了理想即將發佈的MEGA預熱。這是理想汽車首臺純電產品、首輛MPV,在公司新的年度銷量目標中,將是極爲重要的角色。

3月1日15:00,上海世博園中國館,理想MEGA線上線下同步發佈,揭開了神秘面紗。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李想對產品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言語中充滿了驕傲和"遙遙領先",自信"MEGA將是理想汽車下一個爆品,成爲50萬元以上銷量第一的產品。"氣氛已烘托到了這個份上,當55.98萬元的價格對外公佈之時,全場一片沸騰。

然而,發佈會剛一結束,關於理想MEGA卻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輿論場,對於產品的惡評、惡搞明顯佔據了上風。MEGA引以爲傲的"公路高鐵"設計,被扭曲成了國人忌諱的"殯儀車"。這對產品的銷售,無疑會帶來巨大的打擊。

3月2日之後,李想在微博上徹底噤聲,這不是一個好的徵兆。

反擊

在發佈會召開的前一天,李想曾通過微博向供應商和合作夥伴喊話:理想MEGA的5000元小訂數量,已遠超2022年理想L9的同期表現,產能供應一定要跟上,千萬不要被高端純電沒銷量的假設所誤導。

李想和理想對於MEGA有着極高的預期,內部希望其年銷量達到7-8萬輛,是品牌全年80萬輛目標中的重要增量。

無論外界如何惡評,理想MEGA只要能交出一個亮眼的預訂數字,就可以讓這些人徹底閉嘴。

理想沒有這麼做,事實上,數據也不太理想,用戶退訂的情況大量出現。

3月17日,《晚點Auto》發佈獨家消息稱,理想對MEGA的24小時內的預期訂單是3000臺左右,而實際僅實現了一半左右。MEGA發佈後的半個月內,實際收到的訂單隻有4000臺左右。

輿論一直在發酵,爲此,理想汽車的公關團隊,應該做了很多工作,可似乎又什麼都沒做。

就連嘴巴閒不住的李想,在長達十天的時間裡,也沒有說出隻言片語。這不是他一貫的風格,他一定在做最深沉的思考,蓄力進行最有力的反擊。

果然,3月11日上午,李想再度發聲,寫出了那篇蕩氣迴腸、委屈滿腹的《致理想汽車的用戶和朋友們》,"經過深思熟慮後,我們決定開始反擊,用光明反擊黑暗"。

經過十天的思考,李想似乎終於找到了MEGA首發失利的原因,將其全部歸咎於可能存在的"黑公關"。而沒有從產品本身、定價和市場策略等方面尋根源,這對於提振銷量,顯然無益。

不知出於何種想法,李想的這一次發聲,選擇了微信朋友圈,而不是可能傳播更廣的微博。

認錯

爲了MEGA,理想投入了大量資源。市場、產能、人員……甚至有限的店面空間,也得爲尺寸龐大的MEGA讓位,只等發佈會之後顧客盈門。

MEGA的滯銷,影響的不僅是一輛車,而是理想的全局。

3月21日,理想汽車-W(02015.HK)披露Q1交付量展望更新,公司預計1-3月,累計交付量爲76000輛-78000輛,遠低於此前10萬-10.3萬輛的預期。次日,公司股價大跌10.88%。

自3月1日MEGA發佈以來,理想汽車-W股價從179.20港元,一路跌至3月22日收盤的120.40港元,短短20天時間,跌去近3成,千億港元市值灰飛煙滅。

這下,李想真的着急了,他也知道了,單靠嘴已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3月21日,他致信全員,承認錯誤,覆盤公司3月問題的本質原因,並提出解決方案。

經過20天的深思,他終於認識到,理想MEGA銷量不達預期的根本原因,在於對節奏的把握。公司將MEGA從0到1階段(商業驗證期)當成了從1到10階段(高速發展期)來經營,"這是我們對純電戰略節奏的誤判"。而MEGA節奏的混亂,也讓銷售團隊大幅減少了服務L系列用戶的時間和精力,終端門店中,甚至連主力車型理想L8都無處展示。

爲此,李想決定調整理想MEGA的經營節奏,放棄全面開花的銷售策略,先聚焦核心城市的核心用戶羣體,當有效完成了從0到1階段後,再進行更大範圍的推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MEGA的暫時失利,對理想汽車並非只是壞事。公司上下"過分關注銷量的慾望問題"暴露出來,當慾望超越了價值,讓公司原本擅長的用戶價值和經營效率顯著下降,"對於慾望的追求,讓我們變成了自己討厭的人。"

爲此,李想決定降低銷量的預期和慾望,迴歸健康的增長。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才行至半程,當下的成功,並不意味着最終的成功。隨着技術的加速迭代、行業內卷的持續加劇,誰也不知道,誰會中途離場。

李想經常爲汽車行業大號"42號車庫"點贊。3月11日,該賬號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個話題:最終只剩下2個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車),會是誰?投票結果顯示,排名前二的分別是特斯拉和問界,理想在極氪甚至小米之後,排名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