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實踐

(原標題:【理響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關係民族團結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只有始終保持對民族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始終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始終保持強烈的文化自信和創新活力,才能使我們的民族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只有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傳承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寶庫,才能真正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在文化的浸潤和加持下牢不可破、堅不可摧。

凝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精神文明或者文化力量對推動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重要作用,精闢論證了共有精神家園對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等一系列精神領域的巨大影響,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明確了目標方向和路徑指引。

科學文化認知的形成,離不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民族文化工作的指引。要深刻認識到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所孕育、衍生、發展、提煉、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文化成果的集大成者。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能夠找到各民族的文化基因、思想智慧和行爲品質,這種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格局與民族格局高度一致。

科學文化認知的形成,離不開對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鮮明特質的深刻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的領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極端重要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共識。要深入學習領會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具體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中,要明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不是單一的精神文明,而是緊緊紮根於中國多民族大團結的現實國情,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下的各民族繁榮發展、安居樂業。之所以能夠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源於各民族在數千年的融合發展、衝突彌閤中深刻發現必須緊密團結的整體認知;之所以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於中華民族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前所未有,需要各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奮鬥。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是民族文化發展研究在思想層面的最終指向。培育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強化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就是要實現中華兒女對民族文化在思想和行動各方面全領域的充分認同,就是要從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高度來全面理解、科學解讀民族文化。

必須從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維度,客觀把握審視民族文化的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綜合與個體的關係。從連續性上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綿延不斷、薪火相傳的偉大文明,這種獨特性代表了中華文明內部所具有的符合歷史規律、符合時代需求、時刻自我革新、善於解決矛盾等衆多優秀品質。從創新性上看,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擔新使命的品格,決定了中華文明不停滯、不僵化,始終以創新爲支撐的歷史進步。從統一性上看,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團結包容,面對重大風險、重大挫折也始終團結在一起的偉大歷史。這種特性決定了中華民族總是能以強烈的文化認同維護國家統一的核心利益。從包容性上看,中華文明從來不是單一代替多元,而是以多元文化聚沙成塔、匯涓成河,在共同精神家園、共同文化元素、共同生活情感的指引下解決矛盾衝突、凝聚起強有力的共情共識。從和平性來看,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血液中並沒有侵略壓榨他人的基因,各民族的團結也是以交流互鑑爲內核。正是由於和平性的存在,纔將五十六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將多樣化、多元性的文化整合爲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在衆多的經典文學作品中,如《詩經》《楚辭》《史記》等都涵蓋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共同生活交流的記載和情感表達,唐詩宋詞元曲的描述對象均貫穿着中華各民族風土人情。正是由於中華文明向內凝聚,才決定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同心同向的良好態勢。

必須從民族精神紐帶、國家共同道德基礎的維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底色。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實踐,融入各民族團結發展的各方面、全過程,才能不斷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溫潤環境。

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闡發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關係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進入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要實現意識生成、意識延伸、意識發展,還要以命運共同體爲核心,以“美美與共”爲原則,在充分理解認識、高度認可認同的基礎上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闡發,以文化實踐爲平臺,以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爲場景,積極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向更高層次、更新階段躍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並有力地作用於道路、理論和制度。”具體到民族團結工作中,就是要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過程中,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兼容幷包思想,推動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將之融匯於日常生活中,使共同面對風險挑戰、共享繁榮發展成果,逐漸演變爲各民族世代傳承的文化特質。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深入推進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以現代文明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創新,必須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闡發,從中華文明發展的宏闊歷程中,從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內在文化發展邏輯中,從各民族共同書寫且傳承創新的文化力量中,凝聚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新動力。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滿學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