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澤新年首秀,釋放哪些監管信號?

作爲金融監管改革的重點舉措,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於2023年5月正式掛牌成立,統一負責除證券業之外的金融業監管。

1月24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在香港第十七屆亞洲金融論壇上致辭指出,自成立以來,金融監管總局系統改革組織架構,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探索改進監管方式,努力爲全面提升監管質效奠定良好基礎。

論壇上,他還提及了經濟增長、金融監管、對外開放、與香港雙邊合作等重點內容。

關於經濟增長

李雲澤表示,總體來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圓滿實現5%左右的預期目標。從縱向看,這一增速比上年加快2.2個百分點,也高於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從橫向看,這一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依然保持領先。從質量看,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持續催生新動能。例如,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佔全球比重超60%。從民生看,高質量發展的溫暖底色更加鮮明。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1%,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9.0%。

資金量、用電量、客流量以及貨運量往往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也是經濟增長的先兆指標。

李雲澤稱,從資金量看,2023年社會融資規模與貨幣信貸繼續保持合理較快增長,數字經濟、普惠小微以及高科技製造業貸款增速均超過20%。從用電量看,2023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7%,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領域增速都在14%至18%之間。從客流量看,2023年鐵路累計發送旅客36.8億人次,全年和高峰日旅客發送量均創歷史新高。從貨運量看,2023年鐵路貨物發送量39億噸,快遞業務量突破1200億件大關,均創歷史新高。

展望今年,李雲澤強調,經濟發展固然面臨一些困難挑戰,但更應看到,內地經濟發展底子厚、經濟增長活力足、宏觀政策空間大,總體來看,依然是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內地經濟長期向好、結構持續改善、高質量發展態勢不會改變。內地經濟一定能在攻堅克難中穩健前行,持續爲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關於監管

從20年前四大行股改上市,內地金融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資產從不到30萬億元躍升至超過450萬億元,增長了15倍,其中銀行業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一,保險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二。

“當然20年來中國金融業也經受住多次嚴峻考驗,是全球大國中唯一沒有發生金融危機的經濟體。”李雲澤表示,目前,內地金融業總體運行穩健、風險可控,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維護金融業健康穩定發展。新形勢下,我們將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引導金融機構迴歸本源、聚焦主業,特別是圍繞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因勢利導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適配性,以金融強助力經濟強,以金融穩助力經濟穩,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撐。

李雲澤強調,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爲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持續提升監管的前瞻性、精準性、有效性和協同性,協同各方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加快構建完備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

關於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也是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

近年來,中國內地金融業加快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格局,陸續出臺50餘條開放新措施,取消了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減少了外資准入數量型門檻。

李雲澤介紹,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均在內地設有機構,境外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已有近半數進入內地。外資機構深度參與內地金融市場,在推動經濟發展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他說,下一步,將繼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研究一批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金融開放舉措,支持更多外資機構來華展業興業。未來,中國內地金融業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資合法權益的保障不會變,爲外資提供更好營商環境的方向不會變,金融業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

關於與香港雙邊監管合作

香港是全球知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在經濟自由度、金融市場深度、國際化法律環境和人才儲備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李雲澤稱,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繼續加強與香港方面的雙邊監管合作,在CEPA框架下不斷推進向港澳更高水平開放,全力支持香港發揮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不斷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具體而言,一是進一步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持續優化“跨境理財通”試點,支持更多合格投資者參與,不斷擴大合格投資產品範圍。支持金融機構積極參與滬深港通、債券通等機制安排。研究出臺提升大灣區保險服務便利化水平的政策措施。

二是提升內地銀行業保險業對港澳的開放水平。支持進一步擴大港澳銀行內地分行的業務範圍,積極探索研究港澳銀行內地分行開辦銀行卡等業務。按照內外一致原則,研究降低港澳金融機構參股內地保險公司的准入門檻。

三是支持香港鞏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支持中資銀行保險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計價的綠色債券,深化內地和香港的綠色金融合作。支持中資保險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巨災債券,促進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發展。

四是支持中資金融機構紮根服務香港本地市場。支持中資銀行保險機構持續完善對香港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發揮內外聯動優勢參與香港北部都會區、綠色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支持中資銀行保險機構在香港設立區域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