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宇專欄-建構韌性臺灣 因應未來變局

臺灣綿密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對全球不可或缺,確保臺灣的安全,才符合全球經濟的利益,就像一支航空母艦的艦隊是由各種不同的艦艇編制而成,一支手機上面,也是各種製程的晶片混合使用,iPhone 14 Pro,除了臺積電的4奈米先進製程處理器外,也有電源晶片、影像感測晶片、功率放大器等各種不同的半導體晶片。

除臺積電晶片,聯電、穩懋也都是蘋果供應鏈的一部分,而臺灣的生態系包含優秀的人才,完整的上下游,及全球客戶長期的合作與信任,都是數十年光陰累積,在其他地區難以複製。臺灣利用半導體供應鏈的優勢,優化與其他國家的政經往來關係,並在過程中,利用臺灣在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爭取各國政府對臺灣國家安全的支持,以擴大半導體影響力的方式來強化臺灣的半導體韌性。

俄烏戰爭中,烏克蘭能堅韌抵擋甚至積極反攻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俄羅斯於2021年導入昂貴的Era加密通訊系統,戰時運作卻不順利,使得俄軍亦廣泛利用烏克蘭的3G/4G行動網路,俄軍並大量使用中國寶丰公司的UV-82HP無線對講機,但該對講機缺乏軍用等級的加密技術。俄羅斯使用烏克蘭行動網路和非軍規通訊設備,使軍情容易被烏克蘭得知。另Starlink星鏈衛星通訊系統在烏克蘭開通,更對烏克蘭軍方及民間通訊起了很大的支持作用。

臺灣可以從俄烏戰爭借鏡,首先是軍方通訊系統必須完整測試並廣泛施用,避免因民用行動通訊過於普及,而忽視軍方通訊系統的建置及維護。再者,Starlink星鏈網路在烏克蘭戰爭雖有出色表現,其創辦人馬克斯卻曾在10月揚言不再支援烏克蘭,也給臺灣重要的啓示:多元化的通訊系統,如低軌道衛星的運用,也可以增加臺灣的資通韌性,然而這些通訊體系最好有高度自主性,避免受國際不可控情勢的干擾。

在建構金融韌性方面,可從金融業本身與央行兩個角度出發。金融業過去幾年已持續降低中國曝險,對中國曝險總額佔總淨值的比例,自2014年最高的68%降至2022年僅29%。降低中國曝險之外,配合供應鏈轉移東南亞,提高新南向授信餘額達1.5億元。央行在增加臺灣金融韌性上角色吃重,對於臺灣外匯準備的風控與配置,資產幣別組合等議題,應定期進行安全性評估,如計算外匯準備金額、幣別的最適規模,並持續公佈評估報告。

此外,政府應該緊抓ESG潔淨能源潮流,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打造臺灣的能源韌性。臺灣是一個能源進口國,島內缺乏天然氣、石油等資源;但潔淨能源趨勢成形之後,才發現原來臺灣在潔淨能源這個領域是如此的優越。除政府推動很久的太陽能發電,臺灣有全世界最好的風場,進而推動風力發電之外,地熱、東海岸外面的洋流、巨大的潮汐變化,都是天然發電的好資源。政府應鼓勵民間投入資源,發展多樣性的自身潔淨能源,避免能源受制的風險,正視建置能源韌性的重要性。

臺灣過去幾年順風順水,沒有真正面對太多的挑戰,如今美中兩強對峙,臺灣身在對抗的最前線,應該提高警覺,也利用這次機會好好檢視各個產業的抗壓性,強化應變力,才能做好準備,面對未來詭譎的國際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