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2/橫空出世的臺北小巨蛋

臺北巨蛋容納1萬5千名觀衆,屬於「ARENA」。(圖/劉志原攝)

整理世界各國對「蛋」的定義,大致來說,能容納3、4萬人以上的圓頂室內場館,稱之爲「DOME」,屬於體育場運動場概念,通常面積較大,如東京巨蛋、札幌巨蛋,這些可以用來打棒球足球賽,另外像遠雄大巨蛋有4萬個觀衆席,也是「DOME」。

至於容納一萬五千人左右的室內體育館,則多稱之爲「ARENA」,是室內體育館的概念,通常面積較小,也就是我們說的小巨蛋,多用來進行籃球排球賽事,或展覽、演唱會藝文活動,臺北小巨蛋、高雄巨蛋即屬此類。

臺北市大小兩顆蛋,有什麼差別待遇?簡單說,得標大巨蛋的遠雄集團與臺北市政府鬧翻了,但遠雄集團雖然與臺北市政府吵架,卻沒被解約趕出去,大巨蛋被臺北市政府要求停工一年後,雙方握手言和,繼續蓋下去;然而,得標小巨蛋的東森巨蛋與市府吵過架了,卻被迅速解約、掃地出門。官民合作的兩顆蛋,怎麼都要搞到這地步?當初又是怎麼想要生蛋的?

臺北捷運綠線的臺北小巨蛋站,走出車站的2號出口後方,這原本臺北市立球場,1990年職棒元年的開幕戰,戰場就在這裡。那一年,這球場已經31歲,飛刀手陳義信金臂黃平洋對決,龍象滿場戰,還有下課後學生證排外野免費職棒票的午後,以及讓人喊到燒聲呂明賜、林仲秋、黃忠義、廖敏雄、王光輝與林克全壘打大賽,存放在不少人的年輕歲月記憶體裡,而這裡,也關係着今日臺北兩顆巨蛋的誕生。

熬夜看棒球賽轉播,從少棒青棒、職棒到大聯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及生活的一部分。1990年中華職棒開打,在此之前,中華棒協前理事長唐盼盼已爭取不少國際棒球賽事來臺,但常因大雨而影響賽程,唐盼盼與體育界人士就積極奔走,向政府爭取在臺北市蓋一個室內棒球場。

▲臺北小巨蛋原址爲臺北市立棒球場,這裡有很多棒球迷共同的回憶。(圖/中華職棒大聯盟)

時間回到1991年11月10日,臺北市立棒球場舉行中華職棒總冠軍賽第7場,味全龍對統一獅打得火熱,戰況正刺激的第3局,天降大雨被迫停賽,但滿場球迷熱力不減,戰鼓笛聲震天響,當時行政院院長郝柏村也在觀衆席內,觀衆齊聲高喊:「我們要巨蛋!我們要巨蛋!」有汗水、雨水,應該也有淚水,是感動了天,還是感動了郝柏村?或許都有,郝柏村隨即指示規劃興建大型室內體育場及棒球場。

原本臺北市有個容納上萬人的中華體育館,位在臺北市立棒球場斜對面南京東路上,當年是爲了舉辦亞洲盃籃球賽而興建,這不僅是臺灣的籃球聖地(威廉瓊斯杯就是在這裡開打),麥可傑克森鄧麗君等已故巨星,都曾在中華體育館開唱,還曾邀請白雪溜冰團、哈林籃球隊進館表演。

豈料,1988年鴻源機構在中華體育館舉辦活動,在裡面施放煙火沖天炮往上衝,撞上屋頂引燃,一場大火把臺灣的籃球聖地給毀了。沒了中華體育館,加上球迷高喊要巨蛋的時空背景下,2000年臺北市立棒球場拆了,大家期待的是臺灣能有個巨蛋,能擺脫天氣影響打棒球、開演唱會及舉辦國際大型賽事。

早在陳水扁擔任臺北市長時,即積極推動在臺北蓋巨蛋,1995年更成立「巨蛋催生小組」,請來旅日全壘打王王貞治擔任榮譽顧問,原本曾考量能否將巨蛋蓋在臺北市立棒球場原址。但評估過後認定,臺北市立棒球場腹地過小,只能蓋容納不到3萬人的巨蛋,還得犧牲臺北市立體育場的空間,加上附近居民出現噪音侵擾生活的擔心,政府傾向讓大巨蛋落腳在松山菸廠

馬英九擔任臺北市長後,拍板決議在臺北市立棒球場原址蓋小巨蛋,大巨蛋則先後從南京東路、關渡,到最後選定松山菸廠。(本文轉載自《都是巨蛋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