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創造性模糊空間還在嗎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大選餘波盪漾川普拒絕承認敗選,國務卿蓬佩奧看來也不甘寂寞,雖居看守閣員身分,卻聲稱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引發對岸的強烈抗議。

許多綠營支持者對蓬佩奧的表態欣喜若狂,民進黨政府雖卻之不恭,但心中應是憂喜參半。因爲「天下沒有白吃午餐」,不知道川普政府下臺前,會在臺海南海製造什麼樣的「驚奇」,把臺灣拖下水後,讓對岸「柿子挑軟的吃」,把臺灣當成「出氣筒」。更重要的是,不知道拜登上臺後是否會對前任的政策概括承受。

中國問題顯然不是決定美國這場選戰勝負的關鍵,事實上,川普是被「反川普」擊敗的,因此拜登上臺後不會改變其前任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目標,但會在戰術上作出若干調整。

首先,拜登把中共視爲「對手」而非「敵人」,雙方關係是「既競爭,又合作」,而非「零和賽局」裡的「一方所得,即他方所失」。拜登不會像川普那樣偏重貿易戰爭,而是要全方位「提升自身競爭能力」。也就是說,拜登會在一些涉及傳統非傳統安全的區域國際問題上,尋求與中共合作。

其次,拜登主張「多邊主義」,強調美國和盟國的關係,以及重建美國在國際組織的領導地位,這與川普採取的「單打獨鬥」和「退羣」行動,有很大的不同。拜登上任後的當務之急是處理內政問題,但當他目睹美國的亞太盟國簽署由中共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時,必然感到心有慼慼焉。我們可以預期,拜登政府會很快投入亞太區域整合運動,恢復美國在該地區逐漸式微的經濟影響力

最後,針對錯縱複雜的兩岸關係,我認爲拜登會排除「戰略清晰」的想法,而採取「戰略模糊」的作法。因爲,這樣可以讓美國在臺美中的三邊關係中,處在「裁判球員」的有利地位,也讓拜登可以展現其外交談判長才

中美關係緩和,可以減低臺灣「選邊站」的壓力;拜登實施多邊外交,或許可讓臺灣在美國的支持下,有較多的機會進入國際舞臺,而不必隨着川普「孤芳自賞」。因此,拜登勝選並不會造成臺灣「川粉」憂慮的「大難臨頭」結果。當然,問題還是要如何化對岸的阻力助力

總統11月7日在「馬習會五週年」的學術研討會致詞時表示,他期待兩岸都能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爲兩岸避戰與謀和,並重啓被關閉的兩岸和平大橋。但結果卻「真心換絕情」,馬總統的話引來綠營一陣冷嘲熱諷。

坦白說,我認爲目前臺海形勢已非當年「九二會談」時的情景。兩岸關係今非昔比,「九二共識」也已經走味了!民共之間嚴重缺乏互信,兩岸還能有「創造性模糊」的空間,來維持一個和平共處局面嗎?(作者爲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