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青年》戰略透支風險 中美誰將面對?

中國美國提出不衝突、不對抗的新型大國關係,避免與美國發生軍事安全上的戰略對撞。圖爲9月4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巴馬杭州G20峰會見面。(本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大陸兩位國際戰略研究學者,就中國是否正面臨「戰略透支」風險進行交鋒辯論。一方認爲近年來中國在戰略軍事上的擴張如再持續下去,將超過戰略經濟的支撐能力,使得戰略透支風險正在逐步上升;另一方則認爲面對美日兩國聯手來勢洶洶、步步進逼的亞太再平衡,中國在東海南海薩德問題上是利益受害者被動防禦者,中國不會主動推行戰略擴張,因此並未面臨所謂的戰略透支風險。

戰略進逼 戰略對衝

筆者認爲前者觀點用意深遠,目的是提醒中國領導人運用戰略手段時必須高度謹慎,以慎防陷入戰略透支;而後者的觀點則十分明確,面對美日的戰略進逼中國則有必要進行戰略對衝,方能捍衛自身核心的戰略利益。因此,兩者的觀點實際上並沒有根本衝突,中國的戰略軍事和戰略經濟必須有效地相互支撐,如此才能迴避戰略透支的風險。

美國學者傑克‧斯奈德在《帝國的迷思》指出,大國走向「過度擴張」之路,使擴張成本大幅超過擴張收益,其原因主要在於只有通過擴張才能獲取安全和權力的戰略迷思,而造成這種迷思主導國家戰略的根源則來自於內部政治的塑造。結合斯奈德的論述和前兩位大陸學者的觀點,可以推論出只有擴張迷思纔會造成過度的戰略擴張,使大國在戰略軍事的投入上遠遠超過戰略經濟的支撐能力,從而導致嚴重的戰略透支。

以此邏輯可以進而判斷,中國並沒有產生「擴張迷思」的國內土壤基因,中國只會針對對手的戰略進逼採取戰略防禦和戰略對衝,只有在敵手侵犯時纔會給予還擊,而當前中國也確實沒有走上戰略擴張之路,軍事支出和軍事行動一直都在經濟支撐能力的範圍內,因此中國並未面臨高度的戰略透支風險。

至於一帶一路、亞投行、亞太自貿區、南南合作基金等倡議方案的提出與推動,其性質均爲開放式和包容式、而非封閉式和對抗式,體現了「共建、共享、共贏」的精神,是中國對美國在東亞戰略進逼的軟對衝而非硬對衝,也是中國在全球履行負責任大國的具體表現。與此同時,中國還向美國提出不衝突、不對抗的新型大國關係,避免與美國發生軍事安全上的戰略對撞。

而美國在二戰之後便一直存在擴張迷思,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成爲世界唯一霸權,再加上911事件後面臨跨國恐怖主義和全球反美力量的挑戰,使美國國內的「擴張迷思」在小布時代甚囂塵上,以單邊主義取代多邊主義,在沒有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下美國先後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發動長期的侵略戰爭。然而,美國的過度擴張不僅沒有爲美國帶來更多安全,反而使經濟硬實力道義軟實力急速下跌,其戰略透支的風險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集中爆發。

到了歐巴馬時代,雖然對小布希的單邊主義有所矯正,但是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計劃將60%的軍力部署亞太地區,鼓動日本和菲律賓分別在東海與南海攪局,提高在西太平洋軍演的頻次和規模,在中國周邊進行戰略包圍。而與此同時,美國仍然繼續在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國家投入兵力,從全球範圍來看美國迄今仍未進行戰略收縮,美國的戰略透支仍將一直持續下去。

王道將起 霸道將衰

從中國傳統的戰略文化視角而論,美國維護其全球霸權的戰略思想是霸道主義,而中國推動其在全球和平復興的戰略思想則是王道主義,行霸道者必然進行戰略擴張、也必然要承受戰略透支,而行王道者則能以戰略包容來增進戰略資產、避免戰略透支。隨着中美權力轉移進程的逐漸推進,未來在全球治理層面上,王道將起、霸道將衰,中美究竟何者將面臨更高的戰略透支風險,已是不言而喻。

作者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